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第六意識解脫,得自在力

懷師著作書影——我們的南老師(長).jpg
2014-6-6 14:48


南老師說:第六意識解脫,得自在力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

    現在再來解釋「定」,前面談到「定轉變自在」,定可以使我們產生轉變,而得到自在,原來是「由習氣增上力故,故行得生。」眾生因習氣而不能自拔,被拖著走,「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一切藉定而求得解脫,解脫什麼呢?解脫心性的一切障礙,便能反過來轉變一切習氣的牽引,不再受制。大家學佛求解脫,學道求逍遙,結果學了佛、學了道以後,更不解脫、更不逍遙,這是很糟糕的事。

    要「脫定障」,脫去這個定業,那些過去累積起來的種種習氣,須要真正入定了,一解脫這些障礙,心就得清淨。當然我們學佛、學打坐,有個大障礙,身體有病的人更糟糕,坐坐就難過起來了。這裡痛、那裡痛。這是業的果報。病由業,業由熏習。過去的種種熏習,現在都出現了。所以要「脫定障」,才能心得清淨,「一切諸行隨心轉變」,而得自在。但這要得大定才行。所以打坐的人,兩腿發麻了,即使「阿彌陀佛」,念個不停,麻還是照樣麻,轉不了。

    道理在什麼地方?在第六意識的功能。必須要把第六意識解脫了,「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才能初步得「自在力」。認識的功能力量有這樣大,然後而起種種心行的轉化。

   有很多學佛、學道的朋友,對第六意識還認識不清楚。只曉得第六意識浮面的那些妄念而已,就如水上的遊魚一樣浮在上面。真正的第六意識還不是這樣。等到完全做到了清淨,這個身體坐在這裡,認識很清明的時候,那就是第六意識的出現,但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要第六意識解脫了,得自在力,那麼你的習氣慢慢地才開始了種種的轉變。這不是那麼簡單,不要以為參個話頭,或如馬祖將百丈禪師的鼻子一扭,就悟了。

意解心自開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

    真得到定,前面有個條件,要「意解脫」,所謂「意解心開」,同時也有「脈解心開」的作用。真的意解脫了,心理立刻起了變化,除了身心氣質的昇華外,還可以逐漸明瞭心物一元的作用。因此「定心自在力故」,意解脫了以後得了真正的定,而此定有超出一般的功能。

    「意解脫」所產生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很唬人的,其中涉及到道家、密宗氣脈的道理,像心臟的氣脈「叭」一聲扒開了一樣,有如心臟病爆發。這些道、密的道理不清,真會嚇死人,被嚇死了,那是業,何苦?!有的變成神經病,那也是智力不夠、定力不夠。

    有些人佛理懂了,生理、心理沒有起變化,根本沒有被嚇到的機會,那也很可惜。「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此「欲」不是後天的欲望。所以不要欲想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看看,究竟有沒有。或想要變化一個境界,就會立刻起作用。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有些人打坐,往往會看到一些光、一些影像,或是這兒氣通,那兒氣通什麼的。記住,那只是你妄生的影像而已。如果把這當成了不起,當成道,那是自己欺騙自己,沒有用的。道理不通,把自己弄得苦惱、弄得神經。我非常反對這一套,何苦來哉!

    諸位看了《金剛經》所提出的「空」。怎麼空啊?就算真的做到了「空」,那「空」也只是認識的影像產生的境界而已。所以要通這個理:「定心境界,影像而生」,其中是有其深刻原理的,學佛就要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

    聖教者,謂三種聖言。如經中偈云:心將引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

    這裡提出「三種聖言」,也就是告訴我們有三個重要的綱要。同時引用佛經中的話「心將引世間」。佛法絕對唯心,這物質世界,這宇宙的構成,是所有眾生共同生滅的業力所構成,「將引世間」,由之引發出來的。「心力所防護」,這物質世界的存在,也是在心力的防護影響之下。所以一切的影像都「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只有大自在的人才能轉得了物質世界。這種唯心的力量,主要是由定境來求證的。

    又說:是故苾芻(比丘)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

    永明壽禪師又引用經句。佛嚴格地吩咐出家的弟子,「應善專精」去修持。但修持不是那麼簡單,應善為抉擇,依據正確的道理,好好地反省、觀察自心,這就是「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一切經典上說的很多,到處都這麼講。

    又說:苾芻當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是名聖教。

    「識蘊」,不斷地如音樂的流轉,最後誰作主啊?另有一個不離於形聲、音聲以外,又不拘於其中的一個作主的力量。一切由自己的意識來作主。這意識又如城主一樣,又如帝王一樣,怎麼來的呢?「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有、取與識都屬於十二因緣。我們眾生有個習慣,要抓個東西,認為有。為什麼?我們怕死,因為死了什麼都沒有。因此習慣把這個世界的「有」,當成實在的「有」,抓得很牢。一旦失去了,就非常痛苦。學佛的人,應該認識清楚。

    當然除了證道的人,真正才曉得這物質世界一切皆非我所有,只是暫時借用而已。而且只是影像不是真實的。因為觀念的顛倒錯誤,把影像的世界當成真實的有,抓得牢。這就是「取」、「有」。

    諸「有」當中,最假的就是「名」。許多不認識南某某的人,可能會談論南某人這麼樣、那麼樣。我還當面碰到一個人說:「南某人還沒死啊?」當然沒死,因為他說的是一個名,跟我有什麼相干?那只是三個字而已。本想說:「我就是,還沒死。」但那樣不美,我只有這樣回答:「大概還沒死,我也不知道。」你看「名」多假!可是世界上的人,把「名」看得非常重。第二個就是「利」,就是錢……一切利益。這些「利」固然有其「用」,但錢財本來就是聚散無常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在不同時空的因緣變化中,哪有永久不變的東西?可是我們把一切當成非常實在,這就是「取」。這些都叫「有蘊」、「取蘊」,當然最重要的「識蘊」。這心識不瞭解這些東西的假合,勢必對它追逐不已。「有」、「取」、「識」是十二因緣中的三支,這是聖人給我們的教誨。故說「是名聖教」。

    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如回應聲,似影隨質。

    儒家、佛家一樣都曉得唯心的道理,所以經常引用「自求多福」這句話。「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是永明壽禪師的好句子。「福隨心至」,換個角度來講,就是「福至心靈」,不過,就少了唯心因果觀念的味道了。患,就是毛病,就是罪惡。「患逐心生」,其理亦同。好像影子隨身體走一樣。雙手一拍一定出聲,也一定有迴響。又如陽光下面,由於身子一動,影子立刻跟著轉變,那麼快!我們一生的遭遇,乃至今天的遭遇,罪、福都是由心來的,而且是「如響應聲,似影隨質。」

                           ——節錄: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宗鏡錄略講》




-1AA(2014.6.5編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遼寧讀者根據 南老師講述的《楞嚴經講座》錄音整理,雖經多位有心者校對,限於能力水平,恐有差錯,但閲讀錄音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