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說:十六特勝——2007年春節(二月24日)開示

英文譯本:《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Tao and Longevity》.jpg
2017-1-13 22:43


南老師說:十六特勝——2007年春節(二月24日)開示

南公懷瑾先生丨講述
胡松年先生丨整理

    (南公懷瑾老師,自移居廟港太湖大學堂後,一直非常重視呼吸法門中的「十六特勝」之修持,故其在2007年春節與2008年春節期間,都有詳細的重點開示。如今,末學將其錄音整理成文,在此將其部份發表,以供修習者修持之參考。)

(錄音32:26 -  2:05:46 end)

  我今年九十了,從十幾歲起,看了七八十年的中國文化,不管儒家、道家修行的一切,都沒有看到一個有基礎的人,很悲哀!其實佛家的修持之路,除了漸修與頓悟之外,(別無他法),頓悟是智慧上的「悟道」,這是很高的。《楞伽經》就講兩個法門:漸修與頓悟。漸修是功夫,一步一步上來到達,其實,漸修與頓悟,沒有嚴格分別的界限,頓悟成佛,永遠靠漸修之路上來,換句話,漸修是功夫,頓悟是智慧,透過功夫而徹底的到達。這兩個,二是一,一是二。所以《楞伽經》提出來,漸修與頓悟,二者是不可分的;到後來《楞嚴經》出來,也告訴你這個路,說了四句話,《楞嚴經》結論,我常常提出讓大家注意的,「理須頓悟」,道理上雖然要頓悟,「乘悟並銷」,悟道了,徹底到了,成佛了,悟也沒有了,無所謂悟,就是那麼一回事,但是我們一個人悟到了佛的境界,沒有經過修持之路,不行!「事非頓除」,所有的功夫是一步一步來的,「因次第盡」,是科學性的,裡頭有數理,由科學的程序一步一步來。

  這四句話,《楞嚴經》的最後,給佛家、道家一切修持功夫,作了結論:「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五蘊」的修持,解脫身、心兩方面,解脫我們生理、心理,換句話,拿哲學來講,跳出物理、哲學範圍,求證到大科學的境界,這四句話講完了。生命大科學,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我幾十年心裡想,把這個經典,怎麼把它濃縮下來,徹底講出來,當然最好是走「禪定」,這四句話:「理須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由禪定的功夫,到達禪宗的徹底悟道成佛。所以我在峨眉山上看完「大藏經」,在找,找這個老師,包括我老師的老師,我們學佛的人有一句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大家根本的、共有的老師就是佛,只有找他!在「大藏經」根據到中國的歷史,由印度到中國,找來找去,只有一條路:「禪」,禪修。

    這一條路的根本,由小乘的禪觀而到大乘的頓悟成佛之路。這要找禪宗了,由禪宗倒回去到摩祖師以前,小乘的禪觀,怎麼修?它有真功夫,真的方法,但後世的人都把它輕易的丟開了,大的功夫用法修證的路線,除了佛說的大經以外,還要追尋大阿羅漢們,佛的親學大弟子們,都成道了,在他們著作裏頭,親身的修持經驗裡找,所以找舍利弗的著作,找有神通的目連尊者的著作,包括五百羅漢綜合的著作 - 「大毘婆沙論」。找來找去,知道了,漸修之路,在後世的禪經裡有,例如翻成中文的《般舟三昧經》、《修行道地經》啊,最好找《達摩禪經》,雖然中間的翻譯,還有些零碎的,譬如鳩摩羅什法師的《坐禪三昧經》等等,還有幾部你們可以查一查,書名可以拿出來,我就不多浪費了。

  結果,由達摩祖師的這個系統來,推崇達摩祖師的老師,禪宗的祖師到釋迦牟尼佛之間,印度有二十七代,到達摩祖師算是二十八代,在中國是初祖,它是一個系統。

    慢慢反覆來找,我找的很辛苦,幾十年你們聽的很容易了,你們也聽不懂,你們雖然也聽了,耳朵是塞住的,智慧沒有開,聽不進去,只聽到我講話聲音而已,沒有深入,很辛苦,幾十年的追尋,追根尋底。慢慢曉得《達摩禪經》重要,但是它不是翻譯,是達摩祖師的同門師兄弟,到中國來,對中國一般對修持的,不走根本之路的一種悲觀,他濃縮的寫出來,所以幾十年我很注重他。可是他的文字太古老,而且他綜合了很多東西,一時講不清楚。所以在去年,前年,在上海開始,對他們一兩個出家人,包括宏忍師他們四、五個,包括馬宏達居士在內所講的,但講得不清楚,根據文字講,都說不清楚那個意思。尤其《達摩禪經》這本書,開始幾乎沒有人肯看它,因為進門就給你打三十棒,不止哦,進門就打四十個屁股:修行是會退步的!什麼會退步?怎麼會退步?其實看起來,是講了三四十個退步的法門,詳細分析起來,應該有五、六十個退步的法門。等於《楞嚴經》講的,修持有五十種陰魔,有五十種你看不見的,障礙你使你永遠不能證入成道,不能明白,這個叫「陰魔」,你看不清楚,「陽魔」是明白的看得見嘛!你受了打擊,挨了人家揍了,是看得見的,這個「陰魔」是在暗中,你看不見的。

    《達摩禪經》開始,也同《楞嚴經》一樣,一直提了怎麼樣是修行退步,怎麼樣是修行減少,減少就是打折扣,你進步了十天,打個二折,只剩兩分了,打個一折,只剩一分了,不退步但打折扣,再不然,停住在那裡,永遠沒進步,其實所謂講停住,也就是大的退步,是真正的退步。所以修行不是你們這一般年紀輕輕的青年男女,沒有文化、沒有程度、沒有努力,就想入門搞修行,不可能!你們信信佛,求一點保佑,就已經了不起了!

   《達摩禪經》提出來四十多種退,退悔的心,像讀書一樣,讀一讀考取了,不讀了,退掉了;再不然,或是廟子做和尚,或者修行,打折扣了,退、減;再不然,停住在那,講到停住,我舉一句話,讓你們注意。你們不是都讀過《金剛經》嗎?《金剛經》是大乘了,這是走大乘頓悟的路線了,須菩提問佛:「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應住,如何降伏其心?」怎麼樣做人?修行?怎麼降伏自己妄想心?佛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停留在那個境界上,無所住而生。你學密宗,念佛,修禪定,修別的法門,永遠盯在那個上面,已經不是了,「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大乘了。所以菩薩的五十位,十住、十迴向…,停留在那,一切宗教家,包括和尚,尼姑,道士,道姑,神父,牧師等等,宗教界都停留在宗教路線上,所以十信、十住、十迴向、十行,才到了菩薩十地。像你們諸位青年男女們打坐,住都住不了,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不是「退」就是「減」,「住」還談不上呢!

    現在我們回到《達摩禪經》,它首先提出來這些「退」,你一看,就會頭痛看不下去了,還沒有講修行,先警告你會退步的。警告完了以後,所講的,次序邏輯是零亂的,東一句西一句,把大阿羅漢應該修持的經驗告訴了你,在它看起來,很有組織的,但我們現在來看,次序很亂,要用頭腦看,我反覆反覆看了幾十年,加上自己的修持體會,「哦!是這個道理」。

  它也提出了「六妙門」,根據小乘經典,提出來了「六妙門」:數息、隨息、止息、觀、還、淨,六個要點,其實根據佛的小乘經典,至於這六個要點做功夫怎麼做?除了四個人知道,看這個呼吸往來,數呼吸以外,後面根本不知道,連「隨息」怎麼樣「隨」,也不知道,跟著鼻子呼吸的往來叫「隨息」,那影子都沒有!我講「影子都沒有」是台灣的國語。所以我說「六妙門」不算。那我中間跟你們講的呢?譬如這個有記錄,現在我把這個全套的記錄,今天起交給劉雨虹老師,由趙雲生負責收錄這個記錄,交給劉老師,要仔細的把它歸納、編纂起來了,這是今年開始做的大工作,其他的小事,編什麼書啊、講什麼啊,都不要管。這是為生命科學、修持之路做的一件大事,免得我自己寫了,實在做不下來,像當年寫一部《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可是你們準備完了,我滿意不滿意呢?那在我!也許我看了不滿意,全部給你作廢了重新來過了。也許我滿意。這個滿意不滿意,沒有私心哦!無關我個人情緒,是如何為了利益大眾,是這個目的而出發的,不是為個人文章寫得漂亮、邏輯講得清楚就行了,不是這樣的,我不喜歡講邏輯、講高深的,像我現在講話,也很土啊!可是這樣土講話,老實講,以你們聽了我那麼多年,聽懂沒有呢?對不起,我看一個都沒有聽懂的!同樣的道理,譬如你們出家、在家的跟我很多年,也沒有聽懂。

    可是在《達摩禪經》主要以外,「六妙門」只是一個原則,我已經把它推翻了,不是推翻了不要哦!這是佛說的大原則,你不要採用這個做入門,你搞不清楚,他們出家同學跟著我的聽了也不懂,進入「昏昏睡夢界」,何況你們在家的,出家的都聽不懂,你們在家的更不懂了。譬如中間重要的,在《達摩禪經》裡所引用,我沒有提出來,我把它提出來,一個是「十一切入」,一個是「十六特勝」。從古代羅漢,他們的經典重要啊!把它拿過來,《達摩禪經》也在說明這個,不過它提的,因為古代羅漢們,講著《達摩禪經》的佛陀跋陀羅、達摩祖師他們,認為這個太清楚了,認為是這個不需要再提,應該已經懂了,可是,我們在後世人不懂,必須要解釋。

    佛學有個名詞,「十一切入」,這個「一切」和現在的物理光學、量子力學一樣,隨時穿透你進來,叫做「十種一切入」,就在這個「入」上,我當年在峨眉山上看經,一直下來,幾十年修持,慢慢滲透,悟進去了,是這樣!是這樣!還要求證,怎麼叫「入」呢?譬如「十二因緣」,我看這裡出家、在家,能背出來的不到五個人吧?最多六個人。

    「十二因緣」,是非常重要!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重要的來了)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先講這七個吧。大居士李傳洪啊,你們這些大學者,知道不知道啊?譬如我考史詩仁,絕對答不出來;譬如考孔子的後代 - 孔軍,一定不知道。我都講過,你們也不記。

    前面三個,一念「無明」就不提了,生命從哪裡來?這個根本是什麼?在「十二因緣」裡,這個根本用一個圈圈編號在那裡,這個沒有講,不可思議,你搞不清楚是唯物唯心的。「行」,宇宙是個動力。生命投胎來是個動力,這個動力從哪來來?暫時不提,叫「一念無明」,你搞不清楚,不明白,透過這個搞明白了,這就大徹大悟,成佛了。這一念的「無明」,宇宙有個萬有的生命功能在推動,這就是「行陰」,推動下的,再發起,有個能量在轉動。拿現代科學,它是量變也是質變,「質、能互變」,與可以說「能、量互變」,「質」和「能」互相在變動,這就牽涉到現在科學名稱了。量變、質變,形成一切變,譬如我們看打開電視就看見了,前面那個影像事實上已經變去了,演戲已經沒有了,這個量變、質變,我們看到的是真的,這個世界的萬有動力,因為電視後面有個電源啊,那個是「一念無明」來的,這一點我在這裡不跟你們講了,你們這一點的科學知識比我還差,不要提了。

    這邊「行」一動,「識」,你心裡精神意識就知道了,起作用了,「無明緣行」和「識」,兩個是連著的,唯心和唯物兩個功能,心、物互變,質、能互變,質、量也互動,是分不開的,入胎了,馬上產生生命,「無明緣行」,「行緣識」,意念動了,所以拿物理學家來講,你這個「行」是唯物的,行動,那個動能在前面,心意識經常在第三位哎。但是第二位「行」是心物同元來的,就變出來一個生命。拿人來講,入胎了,它沒有叫他「入胎」哦,佛說的非常科學,叫「名色」。一入胎以後,這個生命第一個來,中間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理性,叫「名」,「名」是理念 ;「色」是唯物的 - 地,水,火,風,空,理念和唯物的兩個結合了,叫「名色」,非常科學,可惜你們不是科學家,要是研究科學的,我要向你們請教,要用什麼名稱,才能說明清楚。

  生命變成「名色」以後,統統受唯物影響,「六入」,六種東西插進來,像根刺一樣,穿透你裡頭來,哪六種穿透呢?「色」,光色,物理的;「聲」,聲音;「味」,氣味,味道,鹹淡苦辣酸;「觸」,馬上感覺到不同;「法」,裡頭有個法則在轉動。所以,「十二因緣」叫「六入」,六種進入來的,但是,佛學告訴你,這「六入」還只是簡單歸納,嚴格講有「十入」,「十」,有十種,「一切入」。這個「十」字,再一點(一個句號),「一切入」又是個句號。什麼地方它都鑽得過來,哪十種?地,水,火,風,空,青,黃,赤,白(光),加一個意「識」,物理世界,九個成分、作用,;精神意識,一個成分,共十種。十種「一切入」,進入,透過來的,生命才能成長,才能維持這個宇宙現象。

    有了這個「六入」、「一切入」,才有「觸」,感受、感覺,比知覺還嚴重,你們坐在這,腿不是痛了嗎?尿不是來了嗎?它觸動你,你就受不了,有「觸」就有「受」,就有感受。

    現在為了「十種一切入」,你先要有認識,你打坐來,所謂光線、空氣等環境,一切外在的,統統影響你,你說我坐的很好、安靜,你受騙了,你自己都沒有看清楚,你坐的好,也是十種「一切入」在變化你,你以為有功夫在修道啊,根本沒有認識。

    因為有感觸,有受,走到「後天」了,我們習慣於接受這個感覺,在抓,由「受」就「愛」,喜歡它,「愛」就「取」,拼命抓,男女兩個抓愛情,所以我說什麼是愛情,由「愛」就緣「取」,「取緣有」,生命的「有」,「有緣生」,生命活著,最後「老死」,「老死」以後,又是一念「無明」,轉到那個「不知道」裡去了。永遠在輪迴。

  現在不是在講「十二因緣」哦!我的講法的路線,是停留在什麼地方?介紹你《達摩禪經》,先要了解十種「一切入」,《達摩禪經》沒有,我特別抽出來告訴你。然後你進入「十六特勝」的修持,我講「十六特勝」,有前言,前年在上海,去年在上海一半、廟港一半,到現在,我都在講到這,後面沒有動,為什麼不動?你們實在沒有辦法證入嘛!不管你用功怎麼好。

    現在下坐休息五分鐘再上座,不要講話,不要散亂。(1:15:23)

    ……

    講到十種「一切入」,十種「一切入」,還記得嗎?青、黃、赤、白,這是光色的變化,我們學佛學科學,光色有黑與白,為什麼不提呢?這要學過光學知道,黑是一切顏色的綜合,白是一切顏色的……,它中間的變化,變成一切色相,青、黃、赤、白,包括了七彩、十彩,是光的作用。這個光哪裡來的?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有五大的變化,地、水、火、風、空變化出來的,非常細密、複雜,這就要研究物理、化學等等才知道。為什麼我們起來屙尿呢?因為身上吸收的水分,不只喝湯,喝茶進來,你坐在空氣裡,空氣裡的水大會穿透身體,地水火風都在穿透,你裡頭的生命是生滅法,和我們的思想一樣,一來一去,馬上散去,馬上穿過來。你身體不健康,四大走不通,氣就走不通,風大走不通,障礙、衰老,病了。你火大不夠,沒有溫度,水融化不了。所以,這裡頭多少功夫,多少方法啊!

    先要了解「十一切入」,都進入,我們身體離不開五大:地、水、火、風、空,平常只提四大,不提「空」,因為「地、水、風」,都在「空」中轉,這個「空」是有相的空,不是無相的,是物理世界的空,不是般若的那個「空」,般若那個空,是理念的空,它是無相的,所以翻成中文,看到這個空與那個空,混淆,你搞不清了。這四大在裡頭,所以你的生命會衰老,隨時在變化,隨時在輻射中,但是非常複雜,配合你的思想、個性,喜、怒、哀、樂、貪、嗔、癡、慢,各種心理的變化,四大的變化是非常大,所以每個人,每個眾生,生下來,沒有一個思想是相同的,他的業報的行陰,統統不一樣,非常細。你修行認識這個,清楚了,再去修行變化,不是說,在那裏學打坐了,我坐了幾個鐘頭了,坐了三年了,我在參禪了,去、去,笑話!所以人家跟我談這個,我就看他,不但看,我肚子裡還在笑,笑得打彎,你影子都沒有,談這些。

    先要了解了這個,你再了解「十六特勝」,我講的還是很粗的,初步哦,但你初步有這個基礎,你可以談修行了。要有這個認識。千萬注意我這個話。

    然後它「十六特勝」就不用六妙門,什麼數啊、隨啊、止啊、觀啊,都不來,「十六特勝」有個特點告訴你,修行的,走上快速之路、證道之路,「知性」,你那個能知的,知道的「知」,這不在「十六特勝」以內,最後幕後的牽動,都是它。所以「十六特勝」,你們聽了?好像下午都聽過了?這兩天聽過了?有人聽過好多次,這裡老同學,都背得出來。……

  「十六特勝」名稱,「特」特別的,「勝」殊勝,特別的勝,勝利的,賺錢的,不是蝕本的。

  一、「知息入」,什麼是息?,呼吸往來,安那般那,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你要懂了這個呼吸觀,就懂了動與靜,宇宙間只有兩個事,一動是一靜,在物理世界,是一動一靜,在身體上,就是一呼一吸。換句話,在物理,一去、一來;一個白天、一個夜裡;一個清醒、一個睡著,等等,都是相對的。所以叫你知道「息入」。「息」最粗的是鼻子進出的呼吸,最容易認得了,為什麼用呼吸來修呢?因為五大地、水、火、風、空,「地大」是物質的;「火大」是溫度;「水大」是液體的,溫度和液體沒有關係;「風大」,我們曉得是氣,你認得氣嗎?氣在我們禪堂裡,沒有風,有風沒有?你感覺的那個,就是風,一點風沒有,你有感受的,那個就是氣,「風大」;「風」的後面是「空」。「風大」和「空大」是一組;「水大」和「地大」是一組,「火大」配合那個一組一組的,可是這四大,大乘佛學告訴你,《圓覺經》、《楞嚴經》都講過,四大性離,這五大都在「空」中,它不是組合在一起,到「風大」一來,風力強了,把水吹乾了,水站也站不住了,它退到「空」裡頭去了;當「水」太強了,「風」就吹不進來,水與火,每個單獨的性能,分開的,不是一體的,它的能量、它的作用,物質世界不一樣,這四大都在這個空中,虛空的空,不是般若的空。所以你認識「一切入」,你知道現在鼻子氣進來了,「知息入」,進來,不過這個裡頭程度就多了。

  「六妙門」告訴你,有氣,氣進來由鼻腔到肺部,屬於「喘」,喘氣呼吸,拿現在講是呼吸系統了,老年了體力衰了,生病了,只有一半還不到。全身的氣進來,遍身,那個叫「息」了,呼吸像嬰兒一樣,整個是充滿的,那個是「息」。那個不是完全鼻子呼吸的氣了,呼吸的氣等於像打火機引一下,它那個本能的自己全身充滿。再進一步,像嬰兒狀態打坐定了,鼻子呼吸好像不動,很久才來一下,很短一下,那是接近胎兒在娘胎的境界,那個息,就是生命的「真息」了,所以道家體會到這裡,有一句話,「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空的,它自己進來,進來出去,很難懂,都要用現代科學,物理來說明。所以我說「六妙門」,那是最初的,那是大原則,也是最輕的,你不懂。

  所以用「十六特勝」來讓你進入這個門,「知息入」,這一知,每一念,每個呼吸進來、出去,沒有與「知性」離開,你說我這一下沒有感覺到,那就不算了,不是白修行的。念念在「知息入」,念念在「知息出」,這個「出」,不是氣進來出去了,你感覺到外面的四大、五大,「一切入」進來都知道,你身體內部也是個唯物作用,它有放射的功能,你出去自己也知道,這叫「知息入」

  第二個,「知息出」,你心念隨時在這樣,才是修行,在這打坐,在這修禪,心裡在打別的思想,呼吸也配合不上,你修一萬年,也白修啊!不過是打打坐,身體有點好處而已啊!所以這要找「知息入、知息出」。

  「知息長」,這一次,這個息進來比較長,到達身體哪一部分都很清楚。「知息短」,這一次進來,知只到了哪裡。「知息長,知息短」,「十六特勝」還只講了「長,短」兩個,因為古人有智慧,修道是真的,他清楚。現在《達摩禪經》再告訴你,長短裡頭麻煩了,有長中之長,短中之短,有長中短,有短中長,你看,多複雜!每個氣息進來,所以做醫生的,尤其做中醫按這個脈,中醫先講「望、聞、問、切」,那個「問」,就是按脈聽他的呼吸,等於西醫拿聽筒聽他的心臟跳動,有時候「長中短」,西醫只聽心臟跳,中間沒有詳細分別,有的跳,是跳哦!這種有長短差別,「長中之長」、「短中之短」,「短中長」、「長中短」,清清楚楚,自己打起坐來,幾個人修行到這一步啊?哈!能夠到這一步,不錯了!你們這樣叫修行?

  剛才講到「知息入」、「知息出」,但是,任何一點沒有離開過「知」,兩者是配合的,不是光數呼吸來去,知道隨,跟到旁邊也是隨,追隨在一起。「知息長、知息短」、「知息長短」,這裡頭長的、短的,都要搞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六妙門」數、隨、止,你心和息配合,停止在「息」上,這叫沒有散亂了,專一的,是清楚的不是昏迷的。慢慢的這個裡頭嚴重了,你感覺到腿酸、屁股脹…,身上有障礙,呼吸達不到長短,達不到順暢,達不「知息」的境界,它一點一點把細胞整個的神經都抽掉,都拉出去了,都給你放掉,絕對輕鬆自在,像嬰兒狀態一樣。這個裡頭細得很了,這一點,要講的話,須很長的時間了。

  「知息長短」以後,然後到達心息專一,就「止」了,腦子永遠清楚,有個「知」哦!昏沉了、睡著了、無知了,你呼吸和息已經分離了,這兩個早就分家了,死亡的時候,你的呼吸和知性,早就分開了;生病的時候也分開了。它兩個配合為一的,所以道家形容像男女雙修一樣,兩個組合在一起了,分不開了,不過這只是形容詞,一般人卻把它弄到「男女雙修」,亂七八糟上面去了。

  「知息長短」這一段,很細喔!我現在大概跟你講,都到了整個身體的障礙,統統打開了,這個時候,當然得到了「暖、頂、忍」、「四加行」法門,四種加行法門。整個身體是溫暖的,有快感的,連腿、連每個細胞都是溫暖的,內部沒有障礙;「頂」從頭頂到虛空,天地合一的;「忍」,切斷一切妄念,清淨了,清淨不是不知道哦,完全知道,知道是絕對的清淨,那不是你想像的清淨。「暖、頂、忍」後,才達到「世第一法」,在肉體世界範圍、物理世界,第一等了,不過還是凡夫。

  然後進一步,哎!剛才講到哪裏啊?……報報看!第一個是什麼?(眾答:「知息入」),第二個?(眾答:「知息出」),第三呢?(眾答:「知息長短」),第四呢?(眾答:「知息遍身」),第五呢?(眾答:「除諸身行」)。

  「除諸身行」,這個時候,身體的感受障礙都丟掉了,身體還是身體,知道的,無病無痛,覺得這個色身是絕對舒服的,「除諸身行」,身體之障礙沒有了,你去問問修行人,不管修行幾十年,「幾人到此逞英雄」啊!都被身體障礙了,什麼障礙?就是「十二因緣」裡的兩個字,「觸、受」,懂吧?觸、受障礙,「受」,分「苦受」,我們平常打坐也在熬哎,是苦受,沒有「樂受」哎!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共三種。心理上有憂、喜。

  「除諸身行」以後,這個「受」就不動了,生理上的「受」,就沒有障礙了。等於史XX說,在這裡熬腿,他很發心,不是恭維、獎勵他,他為了供養別人,到處花錢,去年在台灣,租像這樣大的一個房子,花了一百萬,給人家修行一年,我聽了好笑,我說他了不起,功德無量!他自己也不用,租了給人家修行,一百萬喔!,白花了一年,小貓兩隻、三隻的,空著一年,他還想租下去,我叫他趕快停了,一百萬沒有地方用,拿給我花嘛!買煙給我抽也不錯啊,他就幹這個事。不然你在那裡熬啊!換句話你搞個禪堂是給人家下地獄哎,「哎喲,我的腿,媽呀,熬死了!」。一百萬台幣出掉了。他還不止這樣一次,所以他這次來客氣的很,三天就要走,為什麼?他非常講禮,「老師啊,你又不收錢,我又吃、又住、又哭,我不好意思,我走了。」給我罵一頓,「幹什麼?」他有一個理由,飛機票到期。我說:「你來回飛機票到台灣多少錢?不過四五千嘛,我給好不好?」這一下我將他一軍,他沒有辦法了,「是是!我留!」,還買我的面子留,你看這個傻瓜。他不要要修行嗎?處處講人情、面子,煩惱、妄想、分別心一大堆,你修個屁的行啊!這兩天給我逼得好一點點了?不知道!所以修行到達「除諸身行」,身體沒有障礙了,你就在這裡好好做功夫,我就三天做到「除諸身行」,那我就向你頂禮了,史XX了不起,你不是死人!也不是做不到哦!你說這個裡頭一定要多少時間?也不一定,要看你的專心、毅力,看你理論懂得多少。

  「除諸身行」以後,才去掉了身體這部份的障礙,「地水火風」的初步一點。

  「受喜」,這一下明白高興了,心都開了,無比的喜歡,所以道家講,「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心裡打開了。

  「受樂」,身體上的快樂,「受喜」是心理上的喜悅。享受到這個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原來不是痛苦的,有樂感在內,我常常告訴大家,比男女性交的快感超過一百倍,樂感起來了。哎!沒有離開過「知性」哦,「知喜,知樂」。

  然後下一個是什麼?「受諸心行」,才看清楚自己的思想,研究自己習氣的毛病在哪裡,貪、嗔、癡、慢,貪財、好色、還是想那個亂七八糟的,唯識的道理、心理行為,都在這裡看清楚了,起心動念,自己習氣的毛病,愛急性的、愛慢性的,一點一點看清楚了。覺到心裡的行為,「受諸心行」,是不是?。這樣「十六特勝」講了幾個了?(眾答:「八個」了)

  「心作喜」,這時還才轉過來,講「唯心」了。「心作攝」,念頭專一了。貪、嗔、癡、雜念、妄想、一切的習氣、是非、善惡,分別,都去掉了,「心作攝」,專一了。

  最後呢?「心作解脫」,念頭完全空了,空了不是無知哦!是那個「知性」擴大,無所不知、清楚,是這一部份。下面一半,是心理的功夫,由生理四大呼吸開始。這樣得道了沒有呢?沒有!要怎麼懂得佛法?這裡開始,「止」,這裡得止、得定。由「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開始,一直到「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到「心作攝」,歸一了,再到「心作解脫」,念頭空了,這是徹底的功夫了,真正達到空念。那才談到禪宗講的「一念不生全體現」,清清淨淨。「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可以得解脫了。

  那後面幹什麼?由止、定起觀,這是智慧了。「觀無常」,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身、心一切都無常,不是永恆的,無常講現象,你前面得的功夫、得的定境,一切所有的這些,都是無常,都不要讓它停留,剛才我提《金剛經》,佛告訴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其上。

  然後「觀出散」,一切都放了,連身心都放了,定境界也放掉,你覺得內外一片光明,沒有身體的障礙,「出散」,和宇宙、虛空合一,道家形容這種叫「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都是空的,換句話,禪定境界是「空無邊處定」,「出散」,一切呼出去,所以我平常教你們身體有病、有障礙,多注意呼氣啊,把它呼出去。我的那個兒媳做瑜伽,這兩天來盡給我磕頭,「爸爸,完全靠你,學了半天,你教我把呼吸放掉,我還教他們,他們都得利益了。不然以為練瑜珈,修氣修回來。」我說:「那完全錯了。」「出散」就是布施,一切功德迴向一切眾生。

  「觀離欲」,這個時候不是男女之欲了,一切的欲,世間的功名富貴等等,一切都沾不住了,真正的離欲了。所以《金剛經》須提提說「佛啊,你說我是離欲第一....」還有功夫沒有?有啊,那是大阿羅漢境界。

  「觀滅盡」,滅掉了什麼?關閉了「感覺、知覺」兩個大門關掉了。「滅盡定」,大阿羅漢的「滅盡定」,滅掉了什麼?受、感覺,想、思念。那你說這個時候沒有思想,那就變魔頭了?是智慧般若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想,沒有凡夫的妄想了。到達阿羅漢的「滅盡定」,究竟無了沒有?沒有!最後一個「棄捨」,還要丟,才進入佛菩薩境界,證得菩提、得道。這叫「十六特勝」。

  今天是第一次給你們講,那麼多年,今天是第一次,記住!今天是丁亥年正月初七,2007年。再後面才講到「四禪八定」,真實的功夫。所以太湖大學堂,今天說去禪堂,我下午講,晚上有重要的課跟你們講,可以說我九十年來是第一次,真實的把修行的程序的道理,給你講清楚,有緣的聽到,沒有緣的就過去了,你們撿一點走,不要去亂吹哦,吹不好害人,吹得好你會利人,看你吹得怎麼樣。

  《達摩禪經》講這裡,就轉到「白骨觀」了,兩大甘露法門,第一個是呼吸法入手,然後講到白骨觀、不淨觀,是禪宗祖師,也是五百羅漢迦葉尊者佛陀下來,兩大甘露給你灌頂。這個任務交給宏忍師、劉雨虹老師,馬宏達配合,記錄呢,由趙雲生,包括去年、前年的,收攏來,都在這裡,宏忍師等一下交給他。慢慢整理出來,重複的拿掉,整理次序詳細的編好了,一段一段,一點一點講清楚,然後看了你們好去修行。所以我說今天這一天,是丁亥年正月初七人日講的,「安那般那」修法,禪定修法,第一步的重點,告訴你們,不是在那裡盲修瞎煉,光靠筆記研究佛學,有屁用啊!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

(2:05:46)

    ……

(讀聞轉載 20170113)

更多閲讀請訪問  胡松年先生的博客(原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4afa0e0102x64a.html

相關閲讀:

南懷瑾先生著作出版目錄(2016/12)丨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yg3.html

南懷瑾先生年譜(簡譜2016年12月版)丨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ycf.html

南老師說:「大學之道」學問修養的次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xzz.html

南老師說:平凡——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urh.html

南老師說:善行功德與禪定工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u5y.html

南老師說:中國地理的龍脈與歷史人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ubw.html

南老師說:中國文化的根本(修行初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obh.html

南老師說:對王陽明〈四句教〉的批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tk6.html

南老師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為學的重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q8z.html

南老師說:入不二法門之「有漏與無漏」——耶穌的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q21.html

南老師說:峨嵋發願,普賢爲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nsn.html

南老師說:修行必須要知道「五徧行」的道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lk5.html

南老師說:定與定境 ( 南師2008年春節開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kqt.html

南老師說:止觀——四種所緣修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1dkv5.html

南老師說:《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休息、禪定、清靜圓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wjr7.html

南老師說: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1chg9.html

南老師說:不汝還兮更是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19xdy.html

南老師說:要去體會——那個能知道妄念來去的「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0d3ba30102vrze.html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懷師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先生開示《淨念相繼與如何往生淨土》的重要性 古國治 先生 南懷瑾文教基金會最近發佈了懷師于2012年2月2日的開示,這段開示對學佛修行而言,非常重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