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淺談《百字銘》中的「養氣」(2011年9月1日)■ /朱穗生 [打印本頁]

作者: GreatSupreme    時間: 2013-2-17 00:50     標題: 淺談《百字銘》中的「養氣」(2011年9月1日)■ /朱穗生

參學報告■呈報 懷師之修習報告(2011年9月1日)■

淺談呂純陽祖師《百字銘》中的「養氣」

/朱穗生

(這是2011年9月1日呈報 懷師之修習報告,並附懷師之批示。──愚胡註)

      呂純陽祖師是位修道有成而為佛、道兩家所尊崇的道人。他所傳下來的百字銘,更為學道之人奉為煉氣、降心之圭旨。

     《百字銘》:「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需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養氣」為「本」,「煉氣」為「用」。

      此處呂祖說的是「養氣」,而不是「煉氣」,養氣和煉氣是不同的。養氣是培養我們元氣、元陽之本,是為體。煉氣則是鍛煉我們元氣之用,修氣修脈,旨在氣脈暢通,氣血和融為主,以達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道家練功三部曲。如我們只是做煉氣的功夫,自己所聚積之元氣不厚,則煉氣化神之功力自然有所局限了。而養氣則是為充實雄厚我們元氣、陽氣之法,著重在我們的清靜心,偏向「無為法」。煉氣則著重在意念上,偏向「有為法」,然而,若要煉得道家所謂的真一之氣,還是得煉盡妄心,神入寂靜,否則煉的都還是凡氣。養氣若能得法,即使不煉氣,一個人的健康也必定會獲益的。道家無論是講煉精、煉氣、煉神,或言養精、養氣、養神,都是以氣為中心,以氣為樞紐。因為氣能練好,精與神都會被帶好起來的。養氣為體,煉氣為用,體中有用,用中有體,體用相依,互助互生。

道家談氣最細膩,道藏卻是最難懂。

      儒、道、佛三家都有談氣。儒家言養浩然之氣,集義以養氣,直養而無害,養乎內,發乎外,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佛家顯教則少言氣脈之事,密教則重修氣、修脈、修明點。道家修煉精氣神的著作典籍則是甚多,除不同的門派有截然不同的修法外,道藏中所用的名詞、代號和隱語,讓有心學道者常有望門興嘆之憾。而前賢和當代行人,對這些代號、隱語之解釋,亦各有不同,也讓有心一窺道藏之妙及中華文化之精的學子們,有無所適從之感。所幸 老師所講的《我說參同契》一書,幫忙撥開了雲霧,讓我們得以窺見道家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瑰寶。

何為「氣」?

       在談養氣之前,想先略釋「氣」之定義。中文字在古時有「气」、「氣」和「炁」字之別。今日三字均為「氣」所取代。「气」在古時作空氣之氣,即我們後天呼吸之氣。「氣」則是「气」中有一米字,代表我們人體營養所需的水穀精氣。而「炁」字代表我們先天的元精、元陽、真陽之氣,或言是我們先天所帶來的生命能。道家所言的養氣和煉氣,養的,煉的是我們的先天的元陽之「炁」。因此,以這個「炁」字來闡釋「養炁」與「煉炁」或許更加妥當,而可減少一般人的誤解,以為「煉氣」只是在練後天呼吸之氣了。

     「炁」字的上面是古時的「無」字,下面是個火。火在五行中代表我們的心、思想、或心念。無火之謂炁,也可以說炁是在無雜念、無妄想中修煉出來的。養炁之法趨近于無為法,煉炁則趨向有為法。在實際的修煉中,與其說是養炁,煉炁,不如說是養心,煉心來得更妥當貼切些。

養氣初步在「結丹」,「結丹」即「定」也。

     《百字銘》從「養氣忘言守」至「氣回丹自結」是第一段養氣修煉的過程,「壺中配坎離」到「明通造化幾」可以說是第一段修煉的果。整個修煉就在前面九句45個字。只要能夠練到結丹了,或是佛家所說的入定了,後面所說的境界都應該會隨著自己所下的功夫和時間而一一呈現的。

     「氣回丹自結」,重點就在結丹上,要結丹就要氣先回歸,而且只要氣回歸了,丹自然會結的。然而氣要如何才會回歸呢?

先天一炁,由體空來。

     「性住氣自回」,還是要先見到自己那不生不滅的本性才行,心氣是一元的,真正修到心氣合一,念頭空了,自然會達到氣住脈停,先天真一之炁自然會回歸。所以道藏有言:「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不迷性自住」,而要見性又需時時刻刻都不迷失自己那靈明不昧的覺性,不昏沉、不散亂,自己能做得了主。

悟體還須常保任,養氣遍及四威儀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需應物,應物要不迷」,要不迷失那靈明不昧的覺性,不只是在打坐修定中自心要清清楚楚,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也要能清清楚楚,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覺性。要能做到如此,降服己心,動中、靜中都能清清楚楚、靈明不昧,就要隨時隨地都能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若能常常保持這靈明覺性,則不需要再刻意練個甚麽功夫,尋個甚麽法門,氣自然會回,丹自然會結。

     「降心為不為」,而要養氣,就要養成這這為而不為、不為而為的修煉習慣、習氣了。如《清靜經》所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呂祖在百字銘中的第一句話「養氣忘言守」,言養氣之要在於「忘言」與「守」。言語是我們表達出來的思想,思想是我們還沒有呈現出來的言語。所以「忘言」不只是不說話,更是要達到無妄想無思慮。「守」則是專一於或定於這個境界中。僅僅只是不說話是達不到養氣的效果的,必須要配合「守」才行。道藏《西山群仙會真記》論養氣法有云:「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炁,此保炁也;失之昏。以入清出濁為養氣,此換炁也;失之虛。昏者,炁散神狂,真靈日厭,終無歸亦。虛者,丹田無寶,徒勞吐納,終不能住亦。」如我們真能做到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至虛極,守靜篤」和「虛其心,實其腹」,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可達到呂純陽祖師《百字銘》的修養境界了。但要達到這些境界,它的先決條件是從無欲虛心入門。而對我們一般人來講,難就難在「無欲與虛心」。多少的學道人就跨不過這道坎,當然包括末學自己在內。

長養純陽正氣,為養氣之首要

      正統道家所著重的是養我們先天真一之炁,而不重後天呼吸之氣。重養純陽之氣,而不重養陰柔之氣。重養謙和安詳之氣,而不重養驕矜暴戾之氣。古人云:「天地、一氣之所鼓盪也,人身、一氣之所周流也。天地之氣不順,變為災難;人身之氣不和,則釀成疾病。」就體而言,養氣須求其充盈、和暢,充盈則磅礴浩然,和暢則通達周流;以用來講,發之則沛然難禦,理之則柔順安祥。在養炁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到不要傷及到自己的炁。如道藏中所言:「才所不敏,強思,傷也。力所不及,強舉,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戚戚所懷,傷也。或久讀言笑,寢息失時,拽弓引弩,耽酒嘔吐,飽食便臥,跳步喘息,憤憤難平,怨仇不忍,歡呼哭泣,陰陽不交,均傷也。」養氣需日積月累,經年累月之功,但傷氣卻常在須臾彈指之間,不可不慎。

      古哲有養生之金玉良言:「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嚥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心氣,不漏精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若能依言行之,養生卻病應可期待。

總而言之,養氣即養心也。

      道家養氣重視「不動氣」,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一動,氣也隨之動。所以道家講求:「善養者,淡然無欲,處乎寂寞之境,自有希夷之趣。」《黃帝內經》也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此道理是知易行難,要做到「恬淡」就頗為不易,想要更臻於「虛無」之境可以說,若無一番寒徹骨的功夫,難以到達梅花撲鼻香的境界。

      心可動氣,氣也可動心。所以養心可以養氣,養氣亦可以養心。心和炁本是一體的。縱觀道家的養氣之道可以說離不開個「靜」字,老子的「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只有讓自己靜到了極點,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歸到生命的根本。《內經》云:「陽氣者,靜則神藏,燥則消亡。」也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要想恢復陽氣者,必須要靜,能靜則神藏,神藏的過程即是復命的過程。心常在焦燥不安中,身體的陽氣則容易消耗亡失。

      正統道家的養氣之法,不僅可以卻病養生,進還可以入聖登真。是以張紫陽真人云:「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有為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一旦進入無為後,道家,佛家、儒家皆等無差別了。

修習太極拳,養氣之體會

      末學學習太極拳超過三十年了,雖然蹉跎歲月,無所成就,但就自己對太極拳的一點點體驗來講,可以說炁之於太極拳,就猶如墨之於筆。沒有墨水的筆,寫出來的字是枯乾的。沒有炁滋潤的太極拳,打起來是沒有生命力的,離炁而論太極拳就非末學所知了。太極拳祖師們所留下來的經、論、歌、訣和《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處處皆可見到他們對心、對炁的重視和強調。

      先師爺鄭曼青先生和吳國忠老師都一再勸導我們讀古聖賢之書,如《老子》、《莊子》和《孟子》等以長養我等學人之浩然正氣,以助練拳。那時年輕,無法明白讀古書和煉炁,練拳怎麼會扯到一起,只是傻頭傻腦的猛練,幻想自己早日能練成內家拳的高手,書本卻束之高閣。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即使是煉太極拳,心若不到專一忘我的境地,炁的長養還是有所侷限的。這也印證了心物一元的道理。

      在學佛和接觸  老師儒、道、釋三家的書籍後,才逐漸明白中華文化雖以哲學的形式見諸文字,然皆是要學人落實其哲理,並非僅是空洞之言詞。累積經年的修習,末學才漸能體會太極拳並非科學的求證,而是哲理的落實,這些落實都要落到自己身心上來。而且這些儒、道、釋三家先聖先賢們的哲理更是一以貫之的。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祖師之所以成為祖師,不是因為他們留下給我們後人一些空洞或華麗的言辭,而是在證道後,將他們修煉的親身驗證和體悟遺至身後,以期後代學人少走些冤枉路或避免走上岔路。

      對正統道家的養氣,修煉,傳統道家太極拳,正統古中醫學,我們後代的中華子孫,即使自己不能稍作體會,體驗祖先們留下來的心血結晶,也希望不要罵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是偽科學,是封建的渣滓,是迷信。則中華幸矣,中華子孫幸矣。

南師批示:聽知。很好,75分。可以入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4afa0e0100yajk.html


-1




歡迎光臨 尚南論壇 南懷瑾書友會 (http://www.greatsupreme.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