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南老師說:如何「入道」 [打印本頁]

作者: GreatSupreme    時間: 2012-10-21 19:05     標題: 南老師說:如何「入道」

南老師說:如何「入道」

南老師說:如何入道.jpg
2013-3-5 22:56



(一)

        真得了止,心就像牆壁一樣隔離了內外。達摩祖師當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來求道時問,禪有什麼方法可以契入?達摩祖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禪宗在未開悟以前,必須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外息諸緣」,把周遭環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須先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妥當、了無牽掛了才好打坐。

        「內心無喘」,因為念頭一動,呼吸就動,念頭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無喘了。 「心如牆壁 」,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牆一樣,隔開了世間的習染及六道輪回。 「可以入道」, 若能做到上面所說的,就差不多可以來談學佛了。可見學佛有多難,不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是入道。沒有 「就是 」呀!而是 「可以 」入道,可以有資格來進入菩提大道。


《宗鏡錄略講》



(二)

        很多人學禪,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禪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

        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禪宗祖師的語錄,(要)特別注意!達摩祖師說,你如果修持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門了,慢慢地可以入門了。並不是說這樣就是對噢!

        那麼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個話,這個時候「心如牆壁」、「三際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們注意啊,很多禪師到達這裡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都沒有到家的,這只是意識的空。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禪學的,到了這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對境心不動了。換句話說,見人不是人。「見人不是人」是什麼?看到別人在前面一站,也曉得你是人啊,也曉得你是張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過看起來你這個人啊就像個電影上的影子一樣,看這個世界都是夢中一樣。這個第六意識的空靈到這個程度,可以是這樣。所謂這種情況是第六意識的境相。

        諸位能夠修持到這一步,已經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識能夠經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達了這一步經常空掉,那的確你後面的路好走了。達摩祖師也講過啊:「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們現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淨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禪的,最困難的是這一點切不斷,不能「截斷眾流」,這個念頭空不掉,這還不叫做空。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但是我們要知道哦,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是容易的。


《唯識與中觀》



(三)

        二祖跟了達摩祖師幾年以後,達摩祖師告訴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走修證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這幾句話走不可。

       「外息諸緣」,外界一切環境都要丟掉,我們學佛修證不成功,就是這一句話做不到。我們的心都是攀援心,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遠做不完,外緣也永遠息不了。

       「內心無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門裡頭,做到不呼不吸,進入四禪八定的境界。

       「心如牆壁」,內外完全隔絕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動不了,也沒有妄想出現,也無妄念起來。

        注意,做到這樣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證悟菩提,可以去證「道」。

        達摩祖師告訴二祖這一句話,應該是在問安心法門之前的事。達摩權衡二祖的禪定功夫,再教他禪定的路線。二祖問此心不安,應該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後的事。為什麼?假定一個人做到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敢說自己成佛了嗎?心安了沒有?悟道了嗎?這時究竟什麼是佛?什麼是菩提?還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這個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仍是一個大問題。沒有成佛以前,誰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羅漢、菩薩,都沒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徹大悟,誰都不能安心。

        拿現在學術思想來講,唯心思想與唯物思想,兩者在爭戰。我們曉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麼樣能夠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誰都下不了結論。所以,在理上儘管誰都會講,事實上心卻安不下來。

        達摩祖師初傳的修持方法,理論上教大家注意《楞伽經》。到五祖時改變了,因為《楞伽經》的學理太高深了,為了容易證入這個法門,改用《金剛經》。《金剛經》講性空之理,非常簡化。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了六祖時代達到了巔峰。

        大家都曉得心即是佛,可是怎麼樣是「心」呢?都沒有著落。以為自己雖沒有做好事,但對得起良心,就是佛了。至於「心」是什麼?就不管了。毛病就出在這裡。因為這個「心即是佛」的流弊,而產生了宋代理學的發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越說得明,佛學則越加暗淡。修證功夫越發沒有著落。其實,大而無當,還不如修止觀,作觀心法門,還可能拿到半個果位。走小乘到底還可以求證,大乘菩提則另當別論。


《如何修證佛法》



(四)

        達摩大師曾經對神光說過:「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神光依此做工夫以後,曾經以種種見解說明心性的道理,始終不得大師的認可。但是大師只說他講得不對,也並沒有對他說「無念便是心體」的道理。有一次,神光說:「我已經休息了一切外緣了。」大師說:「不是一切都斷滅的空無吧? 」神光說:「不是斷滅的境界。」大師說:「你憑什麼考驗自己,認為並不斷滅呢? 」神光說:「外息諸緣以後,還是了了常如的嘛!這個境界,不是言語文字能講得出來的。」大師說:「這便是一切諸佛所傳心地的體性之法,你不必再有懷疑了。

        達摩大師初來中國所傳的如理如實的禪宗法門,地道篤(du2:忠實,全心全意)實,絕不虛晃花槍。這也正和大師囑咐神光以四卷《楞伽經》來印證修行的道理,完全契合而無疑問了。現在人談禪,「外著諸緣,內心多欲」,心亂如麻,哪能入道呢!

        看了以上所列舉的達摩大師初到中國傳授禪宗心法的史料故事,根本找不出一悟就了,便是禪的重心的說法。所謂「安心法門」,所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等教法,也不過是「可以入道」的指示而已。尤其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與「安心」而到達證悟的境界,實在需要一大段切實工夫的程式,而且更離不開佛學經論教義中所有的教理達摩大師最初指出要以四卷《楞伽經》的義理來印證心地用功法門,那便是切實指示修行的重要。

        在佛學的要義裡,所謂「修行」的「行」字,它是包括「心行」(心理思想活動的狀況)和「行為」兩方面的自我省察、自我修正的實證經驗。如果只注重禪定的工夫以求自了,這就偏向於小乘的極果,欠缺「心行」和「行為」上的功德,而不能達到覺行圓滿的佛果境界。其次,倘使只在一機一禪、一言一語上悟了些道理,認為稍有會心的情景就是禪,由此便逍遙任運,放曠自在,自信這就是禪,這就是禪的悟境,那不變為「狂禪」和「口頭禪」才怪呢!這樣的禪語,應該只能說是「禪誤」,才比較恰當。可是後世的禪風,滔滔者多屬此輩,到了現在,此風尤烈,哪裡真有禪的影子呢!


《禪話》



(五)

        有漏與無漏

        現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題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無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種通:天眼通(現代有人稱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盡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盡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麼是漏?我們的六根都在漏。這一代年輕人眼漏得很厲害,近視眼特別多,在電視和日光燈影響之下,眼睛的精力損耗特別大。我們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煩惱不能停的話,意根也在漏,當然不能成道。得阿羅漢就是得無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動了,內外皆絕。

        達摩祖師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話,是小乘法門的極頂,也是無漏法門的境界:「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緣都放下了,內在連呼吸都不動了,內外皆絕,就心如牆壁,才可以證入無漏的境界。這境界就是小乘無漏果的極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話,至少祛病延年不成問題,而且可以由小乘入於大乘道。

        大乘菩薩是入世的,其實入世的菩薩隨時都在漏,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學出去教書,回來後對我說,老師,我現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學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殺算了!我對他說,這就像人家說,養子方知父母恩。他接著說,第二個痛苦是身體吃不消。他還不到三十歲,身體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厲害。道家說法是,「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你再好的功夫,開口講幾十分鐘之後,功夫就垮了。燒飯的火候要夠,如果一下生火,一下滅火,自然無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樣,教書不能不動思想,動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薩入世是利人,不是為了利己,全盤犧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問我,耶穌是不是菩薩?我說絕對是菩薩!他只是表達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來看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他要勸人為善,只有那個辦法,最後犧牲了自己。他最後講,自己是為世人贖罪,這種心境是沒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薩道。我覺得他的偉大,是最後被釘上了十字架,流出來的血是紅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薩道是有漏的,要達到無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禪觀的路線。

        但是小乘羅漢的果位並非究竟,即使入定,終究要出定。出定就會明白,小乘的這個有餘依涅盤非究竟,必須由小向大,轉向大乘。所以師子意菩薩說,有漏與無漏是對立的境界,如果瞭解到,真正大乘菩薩就是在有漏有為法中,證得無漏無為法的道,就證得平等法門。不起有漏、無漏的分別,不著於小乘的清淨、非出世之相,也不著於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著相,入世出世都一樣,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1AA

圖片附件: 南老師說:如何入道.jpg (2013-3-5 22:56, 49.18 KB) / 下載次數 180
http://www.greatsupreme.joinbbs.net/attachment.php?aid=754&k=db1f82e30cfc1ca42f52070b7b77339d&t=1711663882&sid=JS7c38






歡迎光臨 尚南論壇 南懷瑾書友會 (http://www.greatsupreme.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