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老師説:《孟子與盡心篇》盡心·動心·知性·忍性

孟子與盡心篇——傳心的心法©.jpg

南老師説:《孟子與盡心篇》盡心·動心·知性·忍性(五月新書-書摘)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孟子》全書快研究完了,從前面各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孟子始終沒有出來做官,沒有擔任職務;他是以師道自居,指導當時的諸侯們,走上王道的政教合一之路,以達到人文文化的最高點。由於歷史的演變,人心的墮落,無可奈何,使他的這個願望落空了。不過他個人並沒有落空,他的光芒永存於千秋萬代,和其他的教主一樣,永不衰竭。

    現在最後一章,是他在講完外用之道以後,講傳心的心法。孟子之所以成為聖人,因為他有傳心的心法,因此,〈盡心〉這一章書,非常重要。這一章以〈盡心〉為篇名,是以全章第一句話作題目,正是扼要點明重點之所在。
他一開頭就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幾句話,就非常重要了,認真研究起來,十幾年也不能研究完,也許一輩子都鑽在其中了。

    我們先從文字上研究,什麼叫做「盡心」?大家平常都會講的一句話:對這件事已「盡心」了;就是說,一件事情做完以後,成敗是另一問題,而去做的人,心總算盡到了。也就是用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盡」就是到底了、到盡頭了。依這個觀念來解釋孟子的話,就是我們把自心的作用,已反省觀察到底,然後可以發現人性是什麼了。

    後來佛學進到中國,禪宗提倡的「明心見性」,也同這裡的「盡心知性」的觀念有關。佛學的《楞嚴經》所說的「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把明心與見性,分為兩個層次來解說。乃至玄奘法師所宏揚的唯識法相的最高成就「遣相證性」,也是把心與性分做兩個層次。孟子生活的時代,佛法還沒有進到中國,佛法正式進入中國,是在孟子之後八九百年到千年之間。所以孟子是在佛法進來以前,就已經提出來先要「盡其心」,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然後才可以「知其性」。這是「明心見性」這個辭句的根源,能夠「盡其心」「知其性」,就可以「知天」。「」,不是老太太們說「上天保佑」的天,也不是太空科學所研究的那個天象的天,而是包括了形而上的本體與形而下的萬有作用;也等於佛法所說整體法界的代號,學問之道就在這裡。

    在儒家的「盡心知性」學說中,孟子的修養工夫是「動心忍性」,這就是作人做事的修養。「盡心知性」也可以說是靜定的境界,是整個修行的原則與工夫。例如遭受打擊時,在修養中的人,能把受打擊的痛苦和煩惱的心理摒除,這只是有一點修養,一點學問而已,還不算數;要把煩惱的心理淨化了,不相干了,才算有一點修行工夫。在儒家來說,才算有一點學問修養的境界了。

    什麼是「動心」?遇到事故時,在動心起念之間所具有的定力、智慧,所到達的程度;「忍性」則是絕對的大定,借用佛學一個名辭來說,就是如來大定。例如有一件事,碰到一個人太過分要求,自己恨不得一刀把他殺了,但該不該殺?可不可殺?能不能殺?這之間就看動心忍性的工夫了。他的行為也該殺,但在我這方面,不該去殺他,他雖對我不起,但我要對他仁慈、要感化他;可是自己又無法感化他,這些都是動心忍性的真實工夫,並不只是空洞的理論而已。

    所以前面孟子就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個人要想修養到動心忍性,如果沒有經過種種苦難的磨練,是做不到的。所以聖賢之學,不是輕易可以得來的。

    青年人學佛修道,就想盤腿打坐,以為便能成道當聖人;那不是聖人而是「剩人」,剩下來多餘的人,從人類中揀出來不要的人。連作一個普通的正人都很難夠標準,何況成為那個「聖人」!因為我們在動心忍性之間,對於推己及人,仁民愛物,就像佛家所說的慈、悲、喜、捨等等,而且不但要「仁民」──愛人、對人慈悲,還要愛一切萬物,就像佛家的慈愛眾生一樣,是真正難做到的事。

    動心忍性是道的用,道的體是「盡心知性」。後來佛法進入中國,叫做「明心見性」;到了漢朝以後儒道分家了,道家叫做「修心煉性」。性要鍛煉,等於佛家禪宗所說的「就是這個」,得道是「這個」,跌倒是「這個」,爬起來也是「這個」。「這個」是什麼?說是悟了,就像一塊石頭裡面含有金子,也就是從金礦裡挖出來的石頭,裡面可能有金子。可是幾千億萬年,無數劫以來,金子被泥土裹住了,黃金和泥土混在一起,必須經過一番烈火的鍛煉,才能把光亮的黃金從中取出來,而將泥土──這些習氣,化為灰燼。所以道家說要「修心煉性」,先要修煉,在動心忍性或明心見性之間,不經過修煉是不行的。

    儒家的修煉為「存心養性」,孟子這裡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的是什麼心?存一個仁心、善良之心,一個純淨無瑕,猶如萬里青天無片雲的天理之心。而養性,把人性原來善良的一面,加以培養、擴大、成長。所以後世儒家闡述,在起心應用上,要做到「親親,仁民,愛物」,這是儒家和佛家各自表述不同的要點。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孟子與盡心篇-盡心·動心·知性·忍性》

五月新書推薦
◎《孟子與盡心篇》
◎作者: 南懷瑾講述
◎開本: 16開(14.8x21cm)
◎頁數: 392
◎單/彩色: 單色
◎裝訂: 平裝
◎定價: 320
◎ISBN: 9789869058827
◎EAN: 9789869058827
◎CIP: 121.268
◎語言: 繁體中文
◎出版日期: 2014年5月
◎出版社: 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類別: 人文科普 (國學經典/哲學)

出版說明
    《孟子》的〈盡心〉篇,是全書的最後一篇,也是全部《孟子》的結論,更是《孟子》的重要中心思想。
    孟子認為,仁道就是人道,而人道是以心為中心的,所以盡其心就是這個道。
    孟子講到性與命的問題,命功是由修養可得;而性功則要識見透澈,屬於智慧方面的成就。
    孟子將性與命雙修的道理,解釋得十分具體,十分透澈;更將內聖外王之學,表達得充分無遺。
    在這一篇中,孟子更說到民主的問題,所謂的「民為貴」,並不是民為主;孟子的思想,是以民主為基礎,而以君主制度,實施民主精神的管理。
孟子這種想法,似乎是以民為本的,可以稱為民本制度。
    孟子也感嘆專才多,通才少的問題,專才與專才之間,溝通不易,管理需要的不是專才,而是善於溝通意見,協調各方的通才。
    二○一一年的春季,在《孟子》的七篇之中,有尚未出版的三篇(〈滕文公〉〈告子〉〈盡心〉),已全部整理完畢,等待南師懷瑾先生的審閱。但那時先生已眼力欠佳,閱讀不太可能,無奈之下,即由宏忍師於每日中午時分,給先生唸〈盡心〉篇整理文稿數頁,先生則隨時訂正,連續兩月始告完畢。
    之後,先生稍有空閒,再由牟煉代唸〈告子〉篇的整理文稿,本擬仍按《孟子》原書次序〈滕文公〉〈告子〉〈盡心〉,陸續出版。無奈先生忽於二○一二年九月辭世,環境人事接連大變,只能望洋興嘆。
    現先生辭世已過一年,此篇先行面世,其餘兩篇,亦將接續印行出版,以圓滿先生講解《孟子》之深意。
                                    劉雨虹 記
                                    二0一四年三月廟港


劉雨虹 先生的博客(2014.6.1):
    這本繁體字新書,是由「南懷瑾文化公司」在台灣出版的(不是老古公司出版)。除了這本《東拉西扯》,還有《雲深不知處》《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另外還有南老師講述的《孟子與盡心篇》,這本書與《東拉西扯》同時由東方出簡體字版,可能晚一個月才印好。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老師說:十二因緣 南師在《禪與生命的認知》中強調:千萬要記住,因為佛的一切大小乘的經論,一切修行方法,都是從十二因緣大原則出來的;八萬四千法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