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佛法與太極,自有融通處 /朱穗生 先生

佛法與太極,自有融通處

/朱穗生

      把佛法中其他的修持法與太極拳放在一起,似乎有點風牛馬互不相干,一般人多會認為,佛法著眼於修心性的,而太極拳則在於練身健康的,其間,似乎沒有什麼關聯才是。然根據末學過去多年來,修習佛法中的「準提法」與練太極拳的雙重經驗中,卻發現佛法的修持與太極拳之練習精髓,的確有其融通之處。

      世上任何事物,都可就其「體」、「象」、「用」三方面而概之,「體」是本來的源頭、本性,由「體」發出的功能或作用就是「用」,而「象」即是由這些功能或作用而產生出的現象與表徵。也可以借用《易經》的「不易」、「簡易」與「變易」三個原則來說明。末學現在嘗試以「體」、「象」、「用」這三個層面上,對佛法與太極拳作一我見的粗淺闡述。敬請 老師賜正!

追求本體,尋覓源頭:

      從佛法的觀點上來看,我們眾生的佛性就是「體」,它是「不易」的。我們修習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認知與體會到自己亙古長存的「本體」,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返本歸源」、「證得法身」等等。認知及體會到了這個本體源頭之後,才能有效地談其大「用」。

      根據末學多年來練拳與教拳的經驗,練習太極拳的最終而上乘之目的,也是在於尋求其源頭,找它的「根」,而不是拼命在它的枝枝葉葉中打轉,枝枝葉葉可以說都是它的「用」而已,是變化的,是不定的,其屬於三易中的「變易」,而「變易」的東西,是練不完也學不完的,太極拳中的拳架、內功、推手、大履、劍等,都可歸屬於其「象」,合於《易經》中的「簡易」原則,有若大樹的主幹部份。而且其「象」中有「用」,「用」中有「象」,二而一、一而二的。雖然各個門派的拳架外形、招式長短或有所不同,但其中太極拳的「不易」之理,卻不應有異。練太極拳就是要借其「象」與「用」,或言「理」、「炁」、「象」,或言事相中的「功」、「拳」、「劍」,去尋找它的「根」,也就是這個能讓你拳術能運用自如而登峰造極的那個東西,這個「根」你能體會到了練到了,傳統太極拳就是你的了。所謂「但得本、何愁末」?

見地不正,失之千里:

      在修習佛法的各個法門時,我們須借用種種的經、律、論等來指導我們的修行方向,建立我們正確的「見地」。「見地」有如羅盤,指引了我們修習的方向,依從修持,方向才不會走偏。

      練太極拳,也要依其經、論、歌訣來作為「不易」的指導原則。譬如: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
     「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
      等等…。都是習拳者在拳經中所應遵循的部份名言。

      除此之外,我的太極拳的師門也一再要求我們習拳者,對老、莊、孟子等聖賢經書,加以研讀。這些聖賢經書的內涵,都屬三易中「不易」的部份。如不按此「不易」的原則去練習,到頭來,也只有如拳經所言:「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功夫貽歎息」了。

     「不易」的原則除了指導我們練習太極拳的正確方向外,也是在培養我們的心性與見地。有了正確的見地,才能確認明師,在尋寶的過程中,才有智慧與能力去分別黃金或黃銅、鑽石或玻璃了。

「有為」入手,極至「無為」:

      修習佛法,無論任何法門入手,多屬「有為法」,「有為」還須極至於「無為」,方能有所成就,「有為」的部份屬「用」或「象」,「無為」乃「體」也,是吾人之「本性」,也是修行的主要目的。

      練太極拳也是先「有為」而後「無為」,乃至於「無不為」。初學時,練就各種有為的功法,到最後是愈練愈少,如不能由「有為」進而至「無為」,則不能符合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中的為道之原則了。傳統太極拳是道家太極拳,在其心法似禪近道。為道的功夫,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能到達無為的境界,與道同體,自然能「無為而無不為」了。為道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損之又損是去其妄心、凡情也,能至無為則近道矣!有無之體雖一,作用卻分為二。有為所以保命,當加日益之功。無為所以了性,當明日損之妙。道家白玉蟾真人曾言:「人到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餘,生萬物而不竭。天地雖大,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五行至精,能役有數,不能役無數。百念紛起,能役有識,不能役無識……」。太極拳各種功法練來練去,也是為了一件大事 ──尋找我們生命的根本,也就是太極拳的「體」。

      太極拳的「體」,窄義來說,是「意」是「炁」﹐是經由練拳架、推手、內功而成就的功力。十三勢總歌中所言:「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即是強調意與氣是君是主。然而,依廣義來說,這個「體」,就是我們的「本心」。王宗岳先生的《太極拳補論》上曾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極」就是「太極」,也就是萬有事物的源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未動之先,即是本心,即是先天之體,一動之後,就有陰陽,便落於後天之用,有了陰陽,就有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易經》用六十四卦象、三百八十四爻來代表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也是三易中的「簡易」。

      這太極﹐或源頭,在哲學上是形而上的「本體」。在宗教上﹐佛家稱之為「佛」﹐道家稱之為「道」﹐儒家稱之為「仁」﹐基督教稱之為「上帝」。回教稱之為「阿拉」。也本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拳架、拳形乃太極拳的「象」,我們練太極拳是要把六十四卦練回到它的源頭──太極。如果愈練愈多,表示你練到它的枝葉上去了。枝葉應該是,當你找到了「根」之後,隨著根源而自然變化出來的「用」與「象」。

      修習佛法亦復如是。佛教的宗派由佛陀時期的無宗無派,發展到後來的八大宗派。佛法號稱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法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由於每一位眾生的習性業力均不相同,故而佛菩薩與祖師們,創授種種不同的法門,以運用於不同的眾生,來幫助他們能找到他們生命的源頭,改變習氣,去除結使。

      根據末學的經驗,「準提法」又是整個佛法修持的濃縮版(簡易),它先悟毘盧法界,了悟到生命的源頭,然後修普賢行願海,屏諸惡、行眾善、改習氣、去結使。你可把它當淨土宗來修,也可當密宗來修,(觀字輪、觀佛母、觀身如透明琉璃體等)。也可用禪宗的方法來修,(耳根法門、觀心等)。當然亦可禪、密雙修,(白骨不淨觀等)。(當然﹐學密宗必須要把“瑜伽師地論”﹐“唯識與中觀”學通) 。不論用那種方法來修(象、用),它背後的原則(體)是不會變的(不易)。所有的修法都是在「用」或「象」上下功夫,其目的在於借由「象」與「用」,而找到其背後真正的「體」。或說所有的修法,皆是「以手指月」的「指」,就是要借用各種之「指」,來找到那個不可捉摸的「月」。故而修法有無成就,要看其是否能與一己真心(體)相應而定了。

得「體」歸本,方能大「用」:

      末學的太極拳的師爺 鄭公曼青先生曾說過:「安得廣長舌,為宣太極拳」。他老人家的詩、書、畫、拳、醫,在當時均為一絕,而被譽為「五絕老人」(雖然他老人家自認為一絕都不絕)。在這五件事中,老人家最高興的是教拳,因為去學拳的人都是歡歡喜喜﹐笑笑瞇瞇的;其最感沉重的是醫病,因為醫病時,病人多是愁眉苦臉,以生死相託。老人家竭盡心力為病患診治,當病醫好而有笑容時,已不復見其面矣。他曾說:「病是偏,藥是偏,以偏治偏,不得已也。」又言:「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中醫也有言:「上醫醫於未病」。而太極之「用」,一為健康,二為應用,即自衛、發勁等。

      師爺常言:「體用相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太極拳是內家拳,是炁功拳,太極拳在內不在外,能夠做到心鬆、體鬆、神鬆,五臟六腑都鬆開來,自然促進全身內外細胞之新陳代謝而達健康之效果。在應用上,太極拳是無定招無定式的,是隨著對手的變化而變化的,要合於捨己從人、黏連貼隨、陰陽相濟等不易的拳經道理,才合乎《易經》的「變易」原則。

      佛法的大「用」是「行願」,如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皆是。行願來自於修行者修行的初心,也是最終的目的。我不敢在此妄談大修行者的大用,只能在此略談小用,講得更確切些,可說是自己對修行的願景心吧!

      我希望做到在境界起時,不要跟著境界走,而生貪嗔癡慢疑的心。所謂心生則煩惱生。我把太極推手和觀心法門合在一起練習,並美其名為「心靈推手」。在練太極推手時要做到不抗、不斷、不丟、不頂。要達到不承受對手任何一點力量為目標。當你嫌對手太用力、手太僵時,表示自己已經在用力頂抗對方了。「心靈推手」也是如此,如果境界起時,我的貪嗔癡心動了一點點,表示我心已用「力」在「抗」外境了。用心若鏡,時時警覺,心靈不隨外境而轉,卻又了了分明,物來則應,過則不留,提得起也放得下,是我修持之座右銘。

      雖然我的修習戰績中似乎沒有贏過,也並不氣餒,不斷地鼓勵自己要學習武俠小說中的「千敗劍客」,敗一千次而不死,也夠厲害了吧!期盼總有一天練成這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心的功夫哩!如真能練好此一絕技,既可助人,自己也少煩惱。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旦旦行之,細水長流,輸贏乃是「象」上事,又何足掛齒呢?

結語:

      師爺曾說,傳統太極拳是「依於道,遊於藝。」它是非常道的功夫。「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後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夫唯不爭故天下未能與之爭。」這些都是非常道的功夫。如要用常道的方法來練太極拳,你會很難窺其門徑的。見地清楚了,方向正確了,只要朝那個方向走,可能遲速有所不同,然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的。只要你能確切的體會到那生命的本體源頭──太極,而「象」上的拳招的千變萬化,自然能夠收發運用自如而從心所欲了。

      佛法的修持,也是要自其有為的部份(「用」與「象」)上,去體會出它的本「體」,也就是人皆有之的「本性」,方是正確的修持方向,否則,捨本逐末,難有成效。得「體」之後,方能行大「用」──無邊的「行願」。

      我是如此鼓勵我自己,也如此鼓勵和我一起研究太極拳或修持佛法的朋友們。因為,太極拳如是,佛法亦如是。最後在此以曹文逸真人的一句話自勉之:「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4afa0e0100okq1.html

-1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道家上品丹法《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南老師說:最上乘大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淨經》原文: 《常清靜經》(又稱《清淨經》)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簡稱,大約成書于唐代,收錄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