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讀後- 書摘精要 /胡松年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讀後-書摘精要


/胡松年


(本文僅能作為《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一書的讀後參考之用。)


⊙千萬不要忘記,修行是與法界一切眾生一起共修,要有這等廣大的心量,修行才能迅速成就,也才是真正的學佛修道。我們的心量要以普賢菩薩廣大無盡三千大千世界虛空般的行願力為榜樣,方是真修行人,才是真佛子。(p.3)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觀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有我虔誠禮敬,這就是普賢行願的大威神力,也是你自性普賢如來的大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一如來前都有一個專誠禮敬的我。「普賢」即「普現」,憑藉著普賢如來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誠清淨便到了。一一佛菩薩前面都有我,你坐在這裡,眼閉著也可以,你另一念的身體出去禮拜,有無量百千萬億的化身,一念之間就出去了。這剎土上有無數微塵,一塵代表一剎土,一剎土中又有無數微塵,所謂帝網交織,重重無盡,綿綿密密,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是我,無處不是佛,一一佛前都有我,如此一一禮拜下去。(p.6-7)

⊙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一個地球是由無量數塵所構成,一塵代表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又有無數眾生,每一個眾生身上也有無數塵,每一無數塵中又有無量眾生無量佛,重重無盡。一塵中有塵數佛,一塵中有無數塵,塵也數不清,佛也數不清,不但佛數不清,菩薩也數不清,而菩薩在那裡呢?就在人間,就在這物理世界,到處都有,乃至廁所中、大便中都有佛,因為都是塵啊!不論天堂地獄無所不在。而每位佛前都有菩薩,菩薩也是無盡,「各處菩薩眾會中」,所以於一切處、一切時都要絕對的恭敬,不垢不淨。「無盡法界塵亦然」這個宇宙法界本是無量、無邊、無盡,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心量弄得那麼窄小。(p.8)

⊙口唸「南無阿彌陀佛」,意念上要觀想禮敬阿彌陀佛及十方三世一切佛,以此迴向淨土,一切眾生皆同聲唸佛,要有這個意境才行。這個意境屬於一種想像,卻是自我能作主的,如果作不了主的意境是魔境,即使佛給你作主的,嚴格而言,也是魔境,要搞清楚,這點非常重要。(p.10)

⊙供養時,心量要達忘我之境,心量有如無邊無際的虛空,以我的全部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那麼,你也許會問,如上面所說的這樣觀想,不都是幻想嗎?修行就是幻想嗎?是的,修行就是幻想,幻想成功了,就有神通妙用,因為神通妙用也是幻想。所以這個時候你要了解,妄想並非錯誤,妄想也可以是對的。「我以廣大勝解心」,這心性之體本來就是廣大無比的,當理通了時,這個幻想就不是幻想,而是功德。教理不通,沒有悟道,修得最好,也是魔道。教理通了,修一切都是正道。「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為什麼我的觀想是一事實,不是理想、幻想呢?因為我們現在修這普賢行願的觀想,是一普賢菩薩的行願之力,使之成為事實,而普賢(現)是無所不在的。(p.14)
      你修得成功,妄即是真,真即是妄,就怕你妄也修不成,空也空不了。所以修一切法,有,一切皆有,當我們觀想供養時,一切都是真的,修學普賢行願是學佛的第一步。(p.15)

⊙學佛的人同時也要作到「隨喜功德」,不只是對佛菩薩要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的功德也要隨喜。這世界上各個不同的社會,有很多人並不學佛,也不修道,也不信宗教,但他們是菩薩,所做的事是對的,這也都要隨喜。現代社會上很多眾生都是佛菩薩轉生來的,一切眾生的所有善行就是佛的善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善行功德,我們都要隨喜。有利益他人,能替人解決煩惱、麻煩,這就是菩薩道,都要隨喜。
      那麼,什麼叫功德呢?作事有貢獻,有成果的都謂之功,有效果的累積起來謂之德,功是功,德是德。如污染之地,你把它洗淨了,這也是功德。無功不叫德。不是要人出一點錢,就是功德無量,出錢者是有功德的,你受的人有功德嗎?真要修得有功德,則要三輪體空,不為自己。但別人約你一同作壞事,則不能隨喜。(p.16)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世間燈象徵為人天眾生眼目,給人智慧光明的善知識、明師、有成就的人,可以傳佛法的心燈,不使絕滅。能夠為一切眾生指點明路的十方所有大善知識,我都勸請,祈求他不要涅槃,保持身體健康,活得長久,多多利益眾生,多多救度世人。世間燈不一定是傳佛法的,只要能救世救人的有用的學問都是。(p.17)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修普賢行的人,由禮敬、讚歎、供養等等,乃至勸請如來住世轉法輪的功德,以及隨喜、懺悔等等所修善根的功德,都要迴向給大家,迴向一切眾生都成佛道,這是真正的修行人。(p.18)

⊙ 學佛不是皈了依、受了戒、吃了素,就算了。那麼,怎樣才叫作學佛呢?「我隨一切如來學」釋迦牟尼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普賢菩薩等行願,乃至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等等諸佛菩的偉大行願,從自己的身心上切實奉行,第六意識的意根,隨時隨地掛念著這些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將它慢慢深植在自己的意根裡,最後融入整個阿賴耶識中,如此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就轉化了。大家學佛一開始就該「修習普賢圓滿行」,開始圓滿,最後一定圓滿,開始的道路正,最後的目的也一定正。(p.20)

⊙ 《維摩詰經》上也說,所有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但若以為那我就法供養以外,其他的全免了,這也不行的,除了物質四事供養以外,還有身口意三業供養。譬如修準提法,晝夜專精修行,至誠恭敬,在修法唸誦中不動任何妄念,這就是法供養,真供養。(p.21)

⊙ 學佛不要迷信,佛者是師道,教化一切眾生。教主是我們尊崇他的,佛的本身無所謂這些,千萬不要因此而搞成封閉式的宗教,現在宗教都有排他性,搞宗派法脈等錯誤觀念。我們皈依佛是皈依正知見的佛,不是結黨營私,像搞政治派系一樣。一般人信宗教都沒有像佛那麼偉大的胸襟,要知道佛是人天師,胸襟恢宏,不可限量。(p.21)

⊙ 在這裟婆世界上,佛是已經示現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嗎?沒有。《華嚴經》的讚頌中就有:「一切十方無邊佛」、「堪然不動無往返」等句,佛是無去亦無來,沒有涅槃的,他的三身在十方一切剎土裡,一切世界裡都在。
      真正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只不過是佛在這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範而已,所以華嚴境界與大乘戒之《梵網經》上說:釋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報身為盧舍那佛,法身就是毘盧遮那佛。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三身,並沒有入涅槃,法報化佛身遍滿一切剎土,他還在說法,永遠度眾生,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離開這個世界,以不來相而來,以不去相而去,無去亦無來。十方所有一切剎土中,皆是佛「廣大清淨妙莊嚴」的不思議道場。莊嚴清淨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莊嚴清淨也就是佛境界。我們跟著佛學,成佛以後,亦無來去,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每位佛都沒有涅槃,都是再來人。(p.24-25)

⊙ 所以說修行人學佛悟道成就時,事情反而更忙。佛是為眾生擔負一切煩惱苦難的,成佛後,乃是利益眾生更進一步的開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無事忙的忙人,愛管閒事的忙人。老實說,眾生的苦惱與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學佛。注意啊!學佛要修福德智慧,濟度眾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p.26)

⊙ 學人要深入經藏,非得切實發求證心仔細參究,並將所讀經文澈底回歸於自己內心不可。一切經論到頭來都超越他人的註解。要直接閱讀原典,以完完全全懇切樸實之心,澈底投入,才可親嚐法味,獲益無窮。(p.28)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這一生證得菩提,也還不算成佛,即使大徹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圓滿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則同釋迦牟尼佛與未來的彌勒佛一樣,在無窮的劫數中,要登上教主的寶座。其實也沒有什麼寶座不寶座,它意味著在一期的法運中,出世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宣揚正法於久遠劫,成一代宗師,圓滿無量功德。要這樣才是修行最究竟果位的完成。
      所以我們現在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為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迴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千萬要如此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身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是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那麼學佛又為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為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練菩薩百忍不墮的心志,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成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凡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p.29-30)

⊙「常得出家修淨行,無垢無破無穿漏。」
      既然出家講求的心,為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為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於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家修持淨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可作為它的具體表徵,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的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於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合於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到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的守戒,也才算真出家。(p.31)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在則講入世行。三界六道中,各類眾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並非不可能,只要大家把「陀羅尼」學好、修好,就能通達一切眾生的語言。比如「佛祖歷代通載」,或「高僧傳」中,印度有好幾位高僧大德來到中國,他們原不懂中國文字,為了翻譯經典,就那麼一入定,一發願,或唸個咒子,馬上就能寫出中國字來,雖是不可思議,若修行能到相當的證量,不難了解其中奧秘。你們做不到,即是信心、念力、定力、行願等等的修持不夠。悉以諸音而說法,當然也包括在魔道中說法,有時是在定中說法。天龍八部、人與非人都要與他們作朋友,這包括在修學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四事之中。要度眾生先得與眾生交往,透過他們的語言,瞭解他們的思想感情,以推心置腹之心,或作種種布施,或予以關懷安慰,乃至同心協力共事,以種種方法幫助對方,如此方好度化。(p.32-33)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你們心不清淨,所以影響到聲音不夠清越空靈,精神的透發力不足,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麼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淨波羅密」。清淨波羅密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淨境界的就是。這種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淨波羅密,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p.35)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業即見思二惑,乃三界煩惱的通稱,凡夫生死流轉之因,包括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妄執及貪瞋癡慢疑等迷情。這些煩惱乃至魔境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你能當下解脫,不為所轉便是。不轉時是凡夫、魔道,一轉即是佛、菩薩。而佛法就在世間,你說要到那裡去找呢?就在不清淨的地方你能清淨,才是佛道。(p.36)
      淨土宗蓮池大師悟道偈云:「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到了最後魔佛都是一樣。佛法的精神在於蓮華出於污泥而不染,煩惱中能現菩提,惡境中能得清淨,「猶如蓮華不著水」,卻生於泥水。下一個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陽月亮天天上昇,天天下沉,今天接著明天,明天接著後天,活活潑潑自然輪轉不已,不住於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我們修行人若守住一個空,以為空的境界才是道,那已經錯了,等於著了魔,學佛若執一法為是,那著的是人天魔、羅漢魔,乃至佛魔。真空無所住,灑脫自在,活潑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飛鳥翩翩掠過,空中不留絲毫痕跡,這是無著解脫。佛法講空,其實就是講妙有。念念「猶如蓮華不著水」,是有蓮華,不著水而已!是清清淨淨的有,非呆板死寂的無;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並不是沒有日月,不固持某一個位置而已,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開開心心的修去,怎麼不成?(p.37)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這常隨佛學的重點結論就是「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家學佛氣派要大一點,不要那麼小裏小氣,小裏小氣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況大乘?而佛之能夠成佛,這是關鍵,大乘道是入世的,「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煩惱即菩提,處處無家處處家,即空即有,中觀之道,最須求證。不是道理說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於佛法,若以為是,那佛法也變成了魔法。學佛是要將所有的身心都投進普賢行願海中去,求證體會,如此則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惡道苦」。(p.38)
      話說回來,如何是普賢如來的境界呢?「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自利利他的這種功德成就,不管經歷多少劫數,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要給它離苦得樂才行。沒有聽說那一佛的願滿了的,或事情做完了的,佛菩薩永遠有做不完的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眾生苦難的時候,正是他再來的時候。(p.38-39)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恆順眾生,這點最難。學佛的願力並不是每一種都難,恆順眾生這一項我們反省看看自己學佛以來,做到了沒有?父母也是眾生之一,父母許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導,遵行了嗎?兄弟姊妹等等親人也是眾生,你時常滿足其所願嗎?菩薩行是「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如《維摩經》上所說,是順他利他,非依我從我。(p.40)
      為什麼我們不能恆順眾生呢?(同學答:我見、我執),對的!我見、我執,所以達不到無我的境界,豈能做到恆順眾生呢?天天說大乘,卻只會為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點也不肯奉獻,有一點犧牲便自覺了不得,說什麼大乘來著?(p.40)
      別人能夠利益我們,這種表現就等於一種普賢行的榜樣,我們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別人呢?多少年來我一直強調普賢願行的重要,不學佛則罷,一學佛如果沒有發起這個願心,那一切免談,自欺欺人而已。(p.41)
      再說,如果有人反對修學普賢行,那便是惡知識,不懂佛法。(p.41)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願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常面見諸如來」,我們作得到嗎?我們現在真見到佛嗎?一切眾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見到了沒?沒有。見到是要見道之人方才稱得上。至於說一切眾生皆是佛,這還是理上的事,要證到才行。因此要你們先在意境上觀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時刻在面對佛。
      這個觀想的境界,口到意識境界亦到,就這麼一合掌,一禮佛,諸佛菩薩及諸佛子眾圍繞之景歷歷在目,縱然觀不起來,意境上也要帶到,假如你真能這樣觀想起來,修行就有點入門啦!假如點一柱香供佛,這柱香其實也不只供前面這尊佛而已,而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們面前都有我虔誠以香供養,這觀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間全就出現啦!甚至更要在這觀想境上定住不動。還有這供養是要「盡未來劫無疲厭」,近事一切善知識、一切佛,而永遠沒有疲累厭倦之退心。(p.41-43)

⊙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這是學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願,不管在家出家都應該「願修」並「保持」諸佛的一切微妙法門。這個「持」字,一方便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為佛法作住持,使不會斷絕,常住世間。所以你們要好好修持,修這個法門(準提法門),則一切法門都包含在內,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為這世界住持這個法門,利益芸芸眾生。
      現在佛教是衰敗了,我希望你們真能為佛教、佛法發心。如何發心?必須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普賢者,一切處一切地,無時無刻不呈現,無處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沒有那一點作不到。行到了「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此願絕不疲厭,絕不中斷,十方三世永生遵行不渝,這才是菩薩道的真精神。(p.44-45)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現在仍屬恆順眾生的範圍,是犧牲自我成就別人。恆順眾生至少有兩道意義,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維摩經》及其他經典所說的:「先以慾鉤牽,後令入佛智」;第二: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是從眾生身上培養成就的,沒有眾生,便沒有佛菩薩的功德;沒有眾生,你成佛幹什麼?並且也根本成不了佛。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學佛要於一切法中絕不漏失一沙一渧修習福德智慧的機會,亦即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身口意三業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修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修持就在諸有中修,佛對眾生說法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等歸類。一切有道,代表一切生命,六道眾生皆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學佛橫順眾生,需要一切世間法、六道趣中廣修福德、智慧,由此成就。所以諸佛菩薩都化身再來六道諸有中,絕不逃避現實。現實雖是苦惱,真修行人,真成就者,就在大苦惱中精進解脫。有眾生才有佛,有煩惱才有菩提。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切定、一切慧、一切度眾生的方便波羅密及解脫之道,皆在一切三有六道中修,自然能圓滿功德,成就無上菩提。那麼為什麼要修定慧呢?因為三有中容易散亂,故入世須有定力,因為眾生界中無智愚癡充滿迷惑,故和光同塵需具慧力。修行人能入世而超然物外,此非定慧莫辦,並且經由定慧也才能啟方便之門,濟度眾生。讚美是方便,兇罵你也是方便。方便波羅密是十波羅蜜「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中的第七波羅蜜。大徹大悟獲得般若以後,不一定能夠教人,還須入三有中,進修方便波羅蜜。「法門無量誓願學」,世出世間一切學問,佛道、魔道皆要懂得。
      三有中是苦海,因此要求解脫,而佛法的究竟在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一切眾生也要解脫。在出世法上講「解脫」,在世間法福德方面則講「成就」,能解脫一切苦厄,便成就不思議功德。
「定慧方便及解脫」是在恆順眾生中修的,說是恆順眾生,將就眾生,其實還是將就自己。「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p.45-48)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佛的國土在那裡?就在這個世界裡。出世即是入世,佛菩薩成就後,都在三界中任運往來∣∣「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其實三界也不壞,欲界一轉念,化欲為樂,色界一轉念,化樂為明,無色界一轉念,化明為無念,這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呢!但是執著了無念,守個空,就落在無色界中,沒有解脫;執著了光明,以為光明就是道,則落在色界中,也沒有解脫,欲界天之樂亦然。因此能在三界中自由往來,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解脫就是佛道。
     「一塵中有塵數剎」,塵代表很多的意思,比如我們生理上的細胞、物理上的原子核,或者物資世界一粒沙都是塵。一顆灰塵包藏有無數的佛剎土,這即是「芥子納須彌」的道理。「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佛就在這個塵世中,到處都有佛,佛並沒有涅槃,上至天堂,下至地獄,佛無處不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是這般形相,其他剎土中則不一定如此,也許變成魔的樣子,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測度、所能想像。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在這無量無邊的諸佛中,每一佛前又有很多佛弟子,形成各種因緣關係的法會,重重無盡。每一法會中的大眾,各各都在以各種法門學佛修道,孜孜於菩提道上精進勤修。我們不要看不起眾生世界,他們都在行佛道啊!一切眾生皆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有眾生皆以他們獨特的方法在唱演佛法,我們有法眼看得出來嗎?六祖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尋兔角」,悟道要在世間,離開世間,悟個什麼?(p.49-51)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前一句明顯表示佛就在這無量無邊、重重疊疊的現實世界裡,每個地方都有佛,真理到處存在,我們的心量應能隨之大方開展才是。第二句談的是空間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剎海,海代表大,比喻普賢願行如同大海那麼廣無邊際,並且不只一個「海」,這宇宙間有無數的佛世界,即是無盡的「佛海及與國土海」。這無數佛世界包含了無盡的時間、空間。以時間為例,時間是沒有固定的,「一一毛端三世海」,一個極細微之物如細沙、水滴等等便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一個小空間便含攝了綿延不斷三世的時間,而一剎那的時間也含攝了無量無邊的空間。地球的一天或一年,在有些星球只不過是它們的一彈指頃或一天而已;而我們的一天,對一些幾分鐘生命的眾生,又覺得是好幾千萬年了。像豬、貓、狗、老鼠•••等等都有他們的剎土,剎土中有他們的菩薩、導師以種種方便度化他們。他們的生命雖然大多比人類短暫,往往活個幾年或幾十年便很了不起,但依其生理構造、新陳代謝機能與意識狀態,幾年或幾十年乃至朝生暮死,對他們來說,卻也是一段漫長的光陰啊!
      時間是相對的,空間亦復如是。一隻螞蟻爬行一百公尺,以他們的身體與消耗的能量,相對而言,大概也等於一個人上百公里的行程了吧!這是一個觀念上粗略的比喻而已,實際上修行能做到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才能如實了解時空的奧妙,而現代科學對於時空鍥而不捨的探索,有許多實驗與理論很值得我們學佛者拿來作為理觀的參考。
     「佛海及與國土海」,國土是指物質的世界,中國、美國、日本•••等等都屬於國土海;地球、太陽、土星•••等等,全都在諸佛剎海裡。「我遍修行經劫海」,這個「經」不是念經的經,是經過的經;是說我願生生世世投入一切眾生來度化他們,努力修習普賢行,在最困難、最惡濁的地方,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利益眾生,如此經過無數劫,不管如何艱難,都不後悔,永不退轉。(p.51-52)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這一段包括恆順眾生與跟隨佛學。現在來看佛之所以為佛,「一切如來語清淨」,語又與身意二者相關,故眾生學佛,第一要清淨身口意三業。像修準提法,口念咒、意觀想、身跏趺坐、手結定印,便是淨三業的極好修法。而三業中造業最厲害雖屬意業,但形之於外,最易在懵懂中動輒得咎的是語業。我們一天到晚不斷的在造口業。
      要修到口業真的純善∣∣「一切如來語清淨」,是不容易的。口業有四種:惡口∣惡言相向,譏罵別人;妄語∣無中生有,扭曲真相;兩舌∣挑撥是非,使人煩惱;綺語∣甜言蜜語,迷惑他人。一個修行人多生累劫語業修得清淨,話說出來,自然具大威力,無形中、不知不覺中,眾望所歸。相反地,語業不清淨,凡有言說,少有實意,與調韻味也缺乏魅力,他人如何信服?
     「一言具眾音聲海」,佛證得法、報、化三身圓滿,一念具足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體相用,他常住宇宙根本究竟處,一言一行皆能含攝全體法界,所以一言出自能與一切眾生各種不同的言語相契,這是一音具足一切音,「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之一。談到音聲,在佛法上一般人很容易想到咒語,咒語又叫做真言,佛因其口業已徹底清淨,了斷了所有言談所可能犯的過錯,凡有言談,皆本實在,以實在故,能夠自然在現象中成為事實,所以佛言名為真言。世界上眾生的語言根本道理是相同的,國與國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乃至六道中人與畜生之間,表面上大有差別,無法直接溝通,事實呢?大家若從佛悟得一切宇宙生命的本源一事與所有聲音的基本發生結構中去省思探討,多少會得到些啟示。
      人類的語言音聲大致就是那幾個子音母音的組合轉化,同一個因不同地區的民族人種有不同的含義。反過來,同樣一句語意相同的話,每個人講出的音聲語調又各自不同,不同民族的語言講起來更有差別,這就是「一音具足一切義,一切義含攝一切音」,由此大家或可略以體會「一言具足音聲海」這句話了。像你們同樣唸準提咒,每個人的音聲都不一,坐在這裡一聽便知你們的身心狀況。何以能夠呢?只要進入言語三昧中自然了了分明,此便是真言,亦即是「一言具足音聲海」的道理。
      學佛的人,跟佛學一切願行,當然也要學佛的清淨語。咒語是一種清淨語,包含無量意義,無法翻譯完全。觀世音是眾所皆知的菩薩摩訶薩,所以你念他的咒子、他的聖號,他那不可思議、無遠弗屆的通訊電台必然收到,自然而給予回饋,這種能力來自語業清淨的功德。
     「隨諸眾生意樂音」,眾生的意樂不同,業力不同。像有些人喜歡聲音帶有磁性,每個歌星都有自己的聽眾,這都是眾生的意樂不同,意業不同。音聲海也就不同。因此恆順眾生,不能說我不喜歡這聲音,就要別人講這樣的聲音,不喜歡也要聽,而且要學會別人喜歡的音聲說法。「一一流佛辯才海」,辯才無礙談何容易?在佛教中的菩薩裡有一位「維摩居士」在這方便最為突出,許多大菩薩、大阿羅漢都難望其項背而為之讚嘆不已。辯才無礙不是嘴巴專會抬抬槓,而是智慧的成就。悟了道,成了佛,所說所言,怎麼比喻,自然都如理如法,沒有人問得倒他,而他一問就問倒你。這是多生累劫修口業、修智慧的善果。
      為了恆順眾生,要通達一切語言,菩薩要學五明∣∣因明、聲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乃至戲舞歌謾都要通。這在小乘戒、比丘戒雖是不准,違越遮戒不,但菩薩戒不犯,甚至嚴格而言不學還有過患。所以跟隨佛學,要了解「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一音可說三藏十二部的法門,一種法門可以用種種無盡的音聲來傳達,「恆轉理趣妙法輪」,由此展現推動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導眾生進入佛法的正知正見。
      學佛的人,就要發這個願,像普賢菩薩一樣,對於前述佛之語言功德,「我深智力普能入」。現在這些道理你們或許懂,但身心沒有證到那個境界,所以講出的理論沒人信服,等你真悟了,智慧透發,再加上口業清淨,你說出的話,人們就易信服。(p.53-59)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這就是音聲海法門的延長,現代科學還不太容易解釋。此處亦屬常隨佛學願行之一。我發願未來一切劫的事,一念之間都能知道。一切劫只是一念,依顯教的說法,須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如真懂了,悟了道,在普賢行願品都給你點出來了,一切劫也不過在一念之間而已。一念頓悟,即超三大阿僧祇劫,這與修普賢行願關係莫大。「李長者」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是時間與空間融化在定慧的境界中、音海的境界中,只此心之一念就可轉化時空,諸佛菩薩有這樣大的神通功德並不稀奇,因一切眾生自性本具此項功能。
      這一段講佛境界,也就是修行人的目標,這麼一念與大行普賢菩薩同等之心,便能「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一念之間超越了這個地球成、住、壞、空的歷史,一彈指頃,便自我了知前生是誰?來生何往?「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要見佛其實很容易,佛就在你心中,你一念佛,當下即見佛,所以唸佛、唸咒,一念至誠,十方三世諸佛全體皆現。「所有一切人師子」,師子指老師、善知識,是暗路的明燈、智慧的指導者,這些只要你們真誠意念他們,沒有不滿你願的。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其實有時候你修得好,就已是佛的境界,只是自己不知道,信心不夠罷了。提得起、放得下,就是佛境界。說要放下,萬緣便放下,身心皆空,一切如幻。「有」如幻,「空」也如幻,動、靜、空、有皆同幻,不要錯以為一切有與動是幻,空與靜才是真實,那又糟了,甚至如果說「中道」有的話,中道也是幻啊!「如幻解脫及威力」,這世間一切如夢如幻,了了常知,即真得解脫,在真空的境界中,能起無限威力,能作無量事業。六道中每一道的各式色相和諸法的生生滅滅,都是幻現,都是「真空」中無盡生生不息的變現,莊嚴美妙,全在你那兒,隨你怎麼去加減乘除罷了。(p.60-66)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處處皆是佛法,一毛端極微中含藏三世如來的莊嚴寶剎,大家相信嗎?只要心念一動,任何景象皆可顯現,一個念頭可觀成一座高山,此即芥子納須彌。這裡所言一毛是最小的嗎?││還不是。這一念最小,隨時在第六意識中,這麼一提,莊嚴寶剎即時觀成,能如此學佛才算上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國等等,一念之間就要觀起來,尤其標榜學密者,更應作到。觀得觀不起,牽涉到慧力與業力的問題,切莫觀不起來,就說本來一切空。須觀得起來,而後再空掉它,這就對了。
      學佛的人,不但要能觀得「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還要做到「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等於說修持真得利,不但白天明明了了,晚上夢中也能夠作主,夢中知道作夢,可以不夢,而夢中照夢,重重無盡法界,一層一層在一念之間都普現出來。並且六根可以並用,不相妨礙,一念可起多種相反的功用而彼此圓融無阻。「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都能「我皆深入而嚴淨」,這道理在「心包太虛」、「一切唯心」、「即用即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上。嚴淨是莊嚴清淨諸佛國土,不但理上懂得,要事上修到才行。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照世燈是指諸佛菩薩及諸善知識如照世之明燈、暗路的火光。所有未來的劫數誰隨時隨地都有諸佛菩薩化身為善知識,一生學佛修道,悟道成道,或現出家相、或現居士身,種種善巧方便濟度眾生、教化眾生。「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學佛要時時親近佛菩薩,接受教化,而佛菩薩一生弘法功德圓滿,要入涅槃,我也前往親近,請他繼續住世或乘願再來。現在佛已涅槃,親近一事可在意境上隨時觀想自己在頂禮供養。
      其實意念的觀想更重於口業的唸誦,這點請莫忽略。我們講普賢行願品由禮敬諸佛開始,一直到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意識隨時應安住在這行願海中。所謂普賢,我說果就是「普現」,一切呈現在眼前,要普現出來,不現出來,只在嘴裡唸唸,功效較小。大家都曉得「心能轉物,即同如來」,「轉」要如何轉起?│從意根上開始。成佛之道還得靠這意根呢!意識轉了,前五識就跟著轉,第七末那識和阿賴耶識也都跟著轉,意識就有這麼重要。玄奘大師綜合唯識之理所作之「八識規矩頌」中說:「六轉呼為染淨依」,指第六意識轉到染法,即是凡夫,轉為淨法則成聖賢。而所謂清淨並不是要你不起分別,而是作到《唯摩經》所言:「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個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那便超凡入聖了。至於如何轉法,六祖說得好:「轉其名不轉其實」。就是這個東西,心佛眾生了無差別,同等具足一切萬法德性,一念覺照,即得清淨明了,你拼命要把第六意識丟掉,要丟到那裡去呢?《法華經》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常相住」,懂嗎?
      佛法根本是智慧之學,懂得這個,第六意識便是絕妙珍寶,意識不轉,光在那兒打妄想,執著那些世間的是是非非,貪瞋癡慢疑全犯,那就完了。然而你真要貪瞋癡慢疑也沒有錯呀!你貪錢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念茲在茲,而得止得定,那就好了,能嗎?
      佛菩薩的神通,是不可思議,他的入胎輪迴轉世,不畏苦難,濟度眾生,更是偉大的神通,更不可思議。況且一個世界的劫運、國家之共業是要靠大家一起在行為與意識上去修正,才能轉化;非神通所能奈何。還有個人的業力,學佛者也要懂得自己承擔,從自己身、心、行為修起,努力去淨化,並非作錯事、犯了罪,便要求佛菩薩特赦,大家都這樣,因果何在?因果之力極大,自作自受,解鈴還須繫鈴人,菩薩大慈大悲,具大神通力,但也要你正心、誠意、修身,惡業自然能不轉而轉。(p.67-72)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履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神通沒有什麼不對,但它只是道的枝節末葉而已。神通並不希罕,它其實一點也未超乎自然法則之理,只是平常人的見聞覺知拘於某一層次固定的模式,不知其生發的原理而已。
      真正的神通是智慧,智慧是神通的元力,大家既然嚮往神通,又何不從此下手,全心全意鍥而不捨地修學這無以倫比的最大智慧神通之力,由此進入「速疾周片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無著無依智慧力」等等不思議境。
     「速疾周片神通力」,光速不快,念速最快,為什麼呢?光速還有過程,念速則無。其實心念之動,超越時間空間,沒有過程,動兒不動,大家不妨在自己的舉心動念間仔細參究參究,這便是真神通,這便是「速疾周片神通力」,人人本具,誰家沒有?只待智慧開發,則這些念頭的起伏,終不止於平常意識中的一種空想而已。
      一個開悟得道的修行人,心光炯耀,晝夜長明,不但不思睡,其他財、色、名、食也都斷除了,更高明的話,甚至也不為各種禪定妙境所迷惑。
      神通一切眾生都有,佛菩薩做得到,你我也必然做得到,問題在於我們未把神通的功能變成「力」的作用,這種力的作用能夠發揮,便是前面所提到十波羅蜜中的第九「力波羅蜜」得到相當的成就。
     「速疾周片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大乘菩薩道,法門無量誓願學,以救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之心,修學一切法門,不管正道也好,魔道也好,都深入參研探究;不管恩親好友也好,冤家債主也好,都全心全力幫助。「普門遍入大乘力」這個「遍」字至關緊要,遍則無一漏失之處,功德圓滿之意。只想自己盤腿修行成道者多,願為救度眾生入苦海者少,結果儘管修了一輩子,功德難以圓滿。目前佛教不振,歸結就在我們佛教徒未能「普門遍入」,功德不圓滿之故。
      真正學佛,只要見地和方法正確,益處絕對多多,若是學佛反招不順,除了因果報應或魔考的理由外,也要檢查自己的觀念行為是否偏差。佛法是活活潑潑積極入世的,要「普門遍入」,要修大乘之力。大乘之力來自大願大行,普賢行願品講的正是這個。
      所以學佛首要不可無智,須多生累劫深入各行各業遍學一切智慧,做到「智行普修功德力」,由智起行,大慈大悲利益法界有情,圓滿菩提功德。修功德千萬要靠智慧觀照,不要濫用慈悲,因為有時愛之適足於害之,同時也應以《金剛經》的「不住相佈施」無善行的歸趨,並且更要注意,別又以怕犯了濫用慈悲之誤為藉口,來粉飾自己的自私自利。真正的智慧假若缺乏八萬四千細行所挖掘出來的妙功德水來長養,是生發不起來的。你們天天在這裡持咒觀想,念念期證菩提,何不問問自己,活了二三十年、四五十歲,到底做了幾件好事?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履大慈力」,修行如法,功德廣聚,自然能生不思議威神勢力。慈悲等於太陽的光明和熱能一樣,它是修行人滋長慧根、法身的活命之源,心行身行與慈悲相應,方能如實感覺到自己身心中的菩提嫩芽,一日日地茁壯。
      經由普賢行願的修習所產生的種種殊勝力量,接下來是「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大家用功精進修了這麼久,心境清淨了嗎?煩惱化掉了嗎?我執、法執都在智慧的覺照下,消失得無影無蹤嗎?「心淨則國土淨」,煩惱轉化了,自然通身舒暢,心光煥發。至少道果未成,修了這麼些日子,也要達到像色界「遍淨天」第六意識的清淨境界才行。意識能夠清淨,行止自然莊嚴,清淨莊嚴,身心和諧,這非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可得,須是「勝福」之力方堪成就。這一段經文所強調的主要在一個「力」字。
      學佛修道也是一樣,既然持戒,要發揮動心忍性、百折不墮的力量;修定不修則已,一修定要做到八風吹不動、排山倒海也不能移的境界;至於般若智慧,不論人在何時何地,不論身處何種狀況,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當下一個覺照,明明了了,不為事惑,不為物迷,自自然然把握住自己,至便是慧力的表現。只要戒定慧這三無漏之學之力培養足夠,即是悟道成佛之時。
     「無著無依智慧力」,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死心眼執著任何事物的,凡事提得起、放得下,自由自在,無所障礙。並且光是無著還不行,更要一切「無依」,不依賴人家,也不需要借助任何方便,完完全全的獨立自主、圓滿無缺。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其理在此。我們學佛是要做眾生的依怙,並非反過來去依賴眾生或者佛菩薩。
      再說「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你學佛費了這麼多時間功夫,為什麼不能得定?為什麼智慧透發不出?│不懂方便之故。畢竟智慧與定力的獲得,那非得要在千差萬別,林林總總的事相上去體會、磨練才行,這宇宙間的萬象萬物都有待你去溯本追源,摸索個淋漓透徹,如此考驗出來的定慧方才稱得上「威神力」。當然小乘法門自了漢式的戒定慧三學,能修得好也頗為難得,但大乘道在這方面要成就,則絕非只是退隱山林、閉門造車所能得。所以下句接著說「普能積集菩提力」,大家想想看,要明心見性、開悟成佛,有那麼容易嗎?為求菩提道果所應累積的福智諸行,少一點都不成啊!我們要大徹大悟,非得世世代代積功累德不行,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這一切主要在於自己有沒有這份積集功德之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取巧不得。(p.72-80)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心中這烏煙瘴氣的煩惱為何不能斷呢?貪瞋癡慢疑悔諸等業習,又為何在自己身上此起彼落、生生不息呢?很簡單∣∣因為你的福德善行不足啊?像出家修行,若只是消極不敢為惡,未能積極奉行諸善,成就相當有限,直須拋開一己之私,普門遍入,廣積「善業之力」,才能「清淨一切」,使自己三業純粹清淨,使法界萬象空靈明淨,終而圓成無上菩提。
那麼善業之力既然能清淨一切的一切,自然也通於下列諸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修習普賢行願,這些大雄勇猛之力非得發揮出來不可,所謂「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帝王將相縱能創造一代豐功偉業,終不如修道人去一己之私,肝腦塗地為裟婆眾生謀解脫之計。真修行人面對世人的苦難,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湧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乘菩提之力,便能「一超直入如來地」,這份蓋天蓋地的菩薩心腸,你我都有一片嘛!(p.80-82)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這一段經文以「海」來象徵普賢行願的深廣浩大,難以限量。學佛的人萬萬不可缺乏這種大海般的胸襟氣度,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諸位學佛,若是初發心之根本不夠真切透徹,不是為了一切利益眾生而求菩提,那麼要成就前所講的「神通力」、「大乘力」、「善業力」、「大慈力」、「勝福力」、「智慧力」、「威神力」等等不思議功德,你說可能嗎?
      所以跟隨佛學要發大願,起大勇猛精進心,如大海豁然磅礡,洋洋大觀,「普能嚴淨諸剎海」,以無比的魄力將自己的身心,裡裡外外,洗滌得一乾二淨,身口意三業純淨無染,晴空萬里;甚至由一己身心之淨,擴展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微塵世界,亦皆清澄通澈,萬德莊嚴。或許有人會說:題目這麼大,現在我做不來,也好,那你就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事中下手,比如睡覺的牀舖,將它整理得清清潔潔、井然有序,應用沒問題吧!許多生活上被輕忽的不良習慣,稍用點心也可以很快糾正過來,從此起修,慢慢擴而充之,由淺至深,由粗至細,鍥而不捨,如此,再深重的業識習氣,並非不可轉。
      這是屬於事上漸修方面,在理上尚須當下配合慧觀,不管任何處所,乾淨也好,骯髒也好;不管任何境遇,清閒也好,混亂也好,一切本來清淨,順境不足喜,逆境又何悲,更以合光同塵故,喜而不喜,悲而不悲,隨順世情,不動本際這便是大乘定慧力與方便的表現了。
佛法的目的就在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也要一切眾生解脫。如何解脫?不必如此這般費那麼多的勁,當下便解脫了嘛,「即今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時無了時」,說放下同時便放下。一個放下,一切放下,又有誰縛了你、解了你?這即做到了「解脫一切眾生海」了。
      再來,「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一切皆是佛法,善法惡法、正法邪法都要澈澈底底地弄清楚,緊要處在於「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不要一聽是邪魔外道之法,便嚇得全身颤抖,臉色蒼白,也不要修了老半天還不知自己玩的是旁門左道。修行亟需審辨揀擇所修法門的智慧,腦筋清楚,不但魔法迷惑不了你,正法也不至於成了你的執著。若以為外道不對,不可學也不用知道,那是你小氣沒智慧,連外道那一套都無法洞察,還學個什麼佛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一切外道的理論與實際是瞭若指掌的,正因他看清各種似是而非的生命觀、宇宙觀,不為紛紜的萬法所迷惑,所以才配稱佛∣∣覺者。這便是智慧無上的成就,即是「能甚深入智慧海」。
      然而智慧要成就,非得功德的圓滿與之配合不可,不但須澈底地諸惡莫作,更應纖毫不漏地眾善奉行,發大心,行大願,百千萬劫鍥而不捨,雖做種種利生事業,內心清淨毫無所著。所以接下來兩句提到「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這又再次強調普賢行願的主題。再來「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講「常隨佛學」一項已有說明,你們做到了嗎?當然沒有。勇猛精進最需長遠心,即使歷盡滄桑,經過無量微塵不可說劫數,此心不變,此願不變,下地獄也好,上天堂也好,貧賤也好,富貴也好,不變就是不變,這便稱得上「金剛菩提種」,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大乘行者。(p.83-86)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學佛修行第一步要從普賢行願開始,三世一切諸佛之所以能夠成就佛果,全在圓滿了普賢行願。學佛者應該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不要為自己的重重煩惱而求解脫,不然表面宣稱學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實也還是一種可憐的自私自利的心理而已。一般人大都只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為與我較接近的親友而已,凡是對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就很懇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別人,便不大關心,不大用心,甚至隨隨便便地應付過去。如果學佛免不了這種世俗勢利的心態,雖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進得不得了,只要無法檢點出這層細微的心理障礙,痛切改過,那麼很對不起,這個菩提道果是無法圓滿成熟的。
      學佛想證得「最後菩提」,要看你的行願如何?這一點除了華嚴普賢行願品外,還可參照同經的淨行品來學,淨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為輔弼,圓融無礙,所以此一念心的大願之發起,必須合乎「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則,以清淨無著之心、大公無私之心力行種種濟世利生事業,這就對了。否則只想唸佛唸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徹大悟,門都沒有,唯有自誤而已。所以學佛要廣度眾生,自己家人,也是眾生,首先做到不去苦惱他們,進而能悅樂他們再說,千萬不要逃避現實,貪圖安逸,以學佛修道之名來自欺欺人。(p.87-88)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在佛教的教理上,普賢與文殊是等妙覺之菩薩。等是平等,即等覺之意,表示已達與佛平等的境界,只是沒有坐上教主之位而已,另外妙覺其意亦同。等妙二覺乃是超過了十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佛。比如此世界一國皇帝的長子,日後要接掌帝位的,稱皇太子,等妙二覺也有這麼個味道,因此又稱法王(佛)之子,曰法王子。普賢菩薩久遠劫來早已修到等妙二覺之位,故敬稱為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迴向的觀念在佛教裡是個重要的課題,你們當中有人認為迴向就是迴轉過來,雖然修行人將所有功德迴向某齋主或一切眾生,其實這些功德善業最後還是回歸到修行人自己身上,反之惡業亦然。這個說法大致可以,但還有僅止於理上的解釋。
      迴向二字,其理至深,若要詳述,答案也不僅止於上述一端,其中還牽涉到佛法許多形上與形下相關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整個宇宙與生命的輪迴。輪迴說是三世,三世其實是同時,所以你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管是善是惡,當下便是同等的報應。你大力拍桌子一下,桌子已同時分毫不差地回敬你所拍之力,這是因果同時,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在此希望諸位特別警惕,你我日常生活上種種貪瞋癡慢疑的表現,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出去之時,同時第一個得利或遭殃的就是自己。
      因此,迴向的意義也就是一念之間的果報。迴向即是大布施,澈底布施,學佛者一天修行下來,或一月一年一輩子,生生世世,所有修習的功德,悉數毫不保留地迴向給一切眾生,不求回報,甚至一切眾生的苦難全都轉到我身上來,無邊業苦一肩挑,學佛若能具備這麼大氣魄的迴向力,那不得了,當下便得成就,當下即是普賢,這是何等的慈悲與智慧呢!故曰:「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p.89-91)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普賢菩薩的願力是學佛必須跨出的第一步,說是第一步,其實真跨得出,一下便達到佛法的究竟處。普賢在那裡?就在諸位的生命上現,看看你的眼睛是否流露慈悲喜捨的光輝,看看你的舉止是否時常散發莊嚴安祥的氣息,這便關係到當事者的身口意三業清淨與否,有幾分清淨便現幾分普賢。並且所謂清淨,乃是連這一念清淨之心都清淨,這便是佛境界,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切行為清淨,十方法界所有的塵塵剎剎悉皆清淨。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的清淨願行所成,我們這個裟婆世界則是我們這一群眾生身心行為的業力所成,只因大家心不清淨,行止不平,故有高山、平原、川海、谷壑等差別現象。
      另外,有關學佛行善,須要以智慧為前導,智慧即般若,般若為諸佛之母,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同一件事有智與無智分別做起來,差異很大,當然果報也成天壤之別。普賢說是普現,現個什麼?││智慧。(p.91-94)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裡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決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徵智慧的實行。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唸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家要想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妙法一體同修了。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讚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乾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
      學佛一事的標準是要做到「盡無餘」和「恆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絕無遺漏;三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才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賢。(p.94-95)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我所修行無有量」,修行是修無量行,此乃千秋萬世的生命事業,所要達到的是「獲得無量諸功德」,所謂「獲得無量諸功德」,諸位特別注意別會錯意,要點在於「無量」兩字,功德是無量的,不可限量,無所執著,功德無量,豈有功德?若有功德,即有限量,不合佛法功德真義。
      還有功德無量也包含絕不偏頗之意,佛法在善行的對象上是怨親平等的,不因你對我不好而不利益於你,不因你跟我關係殊勝而特別利益於你,心之根本所擁有的只是一派完完全全利益一切有情的願行,有時為了合光同塵與度生方便亦能自然示現親疏與好惡的差別相。只要你真正慈悲喜捨,處處利他,配合智慧方便,那麼讚人愛人是道,罵人打人也是道,行善做惡皆是道。另外,如果說這個傢伙很可愛,所以我凡事對他好,儘量幫助他,這並不是真慈悲,因為出發點在於自己的喜好,表面上為了別人,其實為的是自己,還是自私自利,這絕稱不上菩薩道的。
      善事一做便過去了、忘了,沒事啦,若還要掛記著「我曾給他好處」,念念不忘,那真自生煩惱,露出自私自利的尾巴,再也無法「安住無量諸行中」了,又如何能真正「了達一切神通力」,證到三世諸佛無量無邊的大神通境界呢?一個人能夠少私少欲,天天煮飯擔柴或做其他事物,服務他人,這即是難能的大神通。(p.96-98)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也自然含攝了慈悲喜捨的普賢行願。
      做人要做大丈夫,學佛要學文殊普賢,一上來便是泱泱大度,氣象萬千,發大願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別人的利益為緊要,處處為別人好;臨境覺照清明,洒脫自在,不依不著,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曉因應處理之道,並且果斷能行,這便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質,一清二楚,直接了當,所以佛說「金剛般若波羅密」,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說斷就斷,絕不含糊,這是勇猛決斷之智,不是作繭自縛的小聰明。
      諸位以為佛法在那裡?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裡,一切現成,待人處事,無一不合乎慈悲喜捨,遇事臨境自自然然無著無依,這樣便是菩薩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將幸福快樂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千萬不要一接觸佛法,愈學愈放不開,愈學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說什麼:唉啊!我不行,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來。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現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嗎?
     「文殊師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但「勇猛」並非兇霸,並非野蠻,你說:老子就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坐在這裡,非入定不可。這種傻勁有點可愛,卻是蠻幹,沒有智慧配合,不是辦法。
      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為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向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p.98-101)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力。」
      就廣義而言,普賢行願終究所成的是一個圓融十法界,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國淨土,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度可為代表;就狹義言,我們這一輩子學佛,修習普賢願行,可發願至臨終時,沒有障難,痛痛快快地死,像有些阿羅漢一樣,「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無遺憾,無憂無懼,於一念頃,往生淨土,暫時請假不來這世界。(p.102-103)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阿彌陀佛不只一位,阿彌陀中譯為無量光,意即一片無限純淨的光明境界,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生是必定生,往不一定往,不來也不往,就在這裡,即此一心,無量光,無量壽,清淨圓明了不可得,便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後便一了百了嗎?不是。到那裡是去留學,進修佛法,完成普賢願行,普度一切眾生。普賢行願品這裡便寫得明明白白:「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學佛未成佛前要度眾生,成了佛還是要度眾生,自始至終沒有第二念,只是要將一切利樂歸於別人身上,所以佛可說是社會真正的大福利專家。最苦難的地方,正是諸佛菩薩與所有學佛行者,布施身心、耳目、骨髓的最佳場所,要修普賢行,就得往這個火坑跳。什麼是佛境界?││眾生得到喜樂便是佛境界。(p.102-104)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境界裡,「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念念清淨。我問你們清淨從那裡來?從不清淨裡頭來,因為有一個不清淨,所以來求一個清淨。假如一切都是清淨,還要求清淨嗎?因此佛教以蓮華來做標誌。蓮華是出於淤泥,乾淨的地方是沒有出蓮華的,淤泥愈污髒愈臭得不得了,蓮華開得愈茂盛,而且清香無比。
      蓮華有五德,如華果同時,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些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有些是先結果後開花,只有蓮花是華果同時。花一開,裡頭就有蓮子,蓮子就是果,這是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蓮華是華果同時呢?第二個問題:據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經娘胎,都是蓮華化身,蓮花花苞一開,就跳出一個我來。你說奇不奇妙?
      我所教你們的修法中,已經教你們將來怎麼樣蓮華化生,你們懂了沒有?(同學答:觀想)對,觀想。你把心中心月輪觀好,明點觀好,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專一了以後,臨命終時,這一念就是了,所以修意生身的成就就是這一念起修,所以不須經過父母,也不要經過娘胎而生。
      所以一念專精,你就可以蓮華化生,心月輪中這一念清淨觀好,定好,他生來世都是這個蓮華化生,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以勝蓮華生。蓮華五德之一是根藕相連,其他植物都有根,但都是散開的,蓮華的根是藕,也是果,所以華果同時,根果也相連。
      修準提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頭都不要動,就往生了,不往而往。不生,要再來人中,再來就再來,能入胎不迷,住胎不迷,乃至出胎不迷,看你的定力如何,都不迷才是定力。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普賢行願修成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不往而生了,何必往呢?「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所以到這個時候,就可以「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阿彌陀佛無量光,自然給你授記,而自性光明也知道了,這就是佛境界。(p.104-107)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阿彌陀佛授記,印證以後,我們自己所修成就的普賢願力,就可化身百千萬億的無數。所以化身百千萬億是靠定力、智力、願力而成就的。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成了佛最後還是要回轉來普利一切眾生的,你以為成了佛就不來,入涅槃去,逃避現實,那還叫佛嗎?《楞伽經》云:「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所以學佛的人要發大願。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這是學佛作菩薩人的願力,要有這個心念,才夠得上學佛。成就了化身百千萬億,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乃至虛空世界有盡,眾生以及業力和煩惱有盡,我的願力亦如是遍滿。所以佛蛇永遠再來的,永遠遍滿十方無邊剎土的。這就是學佛的精神。(p.107-108)

⊙「淨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裡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現在你們剃了頭髮,出家為僧,既不擦口紅,又不施脂粉,「淨洗濃妝為阿誰」,為了什麼?「子規聲裡勸人歸」,出家菩薩作的行為,所以菩薩的境界是「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因此菩薩道是「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標榜陳義雖很高,行為則是走最低層起的,最苦的地方我來,那才是菩薩道。所以要搞清楚,見地要正確,學佛第一步││普賢行願品,你行願都沒有發起,還談什麼修行?(p.108-109)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心量胸襟要放大,不只對這個世界,要像四大部洲,須彌山那麼多,要以十方世界乃至所有無邊剎土,以一切最莊嚴的寶貝,統統拿來供養佛。隨時都以這樣的心念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此來供養十方所有無邊剎塵佛及一切眾生,能以這個心念來修行,才叫修行。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不但要供養佛,也要供養天人,供養一切善知識,乃至土地公,為什麼呢?因為他比你高明。「最勝安樂施天人」安樂什麼?譬如有人生病,給他藥吃,病好了,就是使他安樂,或者一取很好的音樂,聽了使人心平氣和,也是供養,也是佈施,乃至有人心情不好,你唱首好歌,令他聽了,心情開朗了,也是供養呀!所以無一不是供養,無一不是佈施,以此而修供養、修佈施法,也是學佛的第一步。
     「經一切剎微塵劫」,不論你在台灣或任何地方施食,總不能說只施給那個地方的鬼而已,大陸的鬼更需要,世界上各各地方都有鬼道眾生。你別認為這世界上看起來那麼富有,其實餓死的人以及貧窮的人,還多得很呢!甚至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生了病或最後要死時,一點東西都餵不下去,這已經是餓鬼道境界了,像這樣你能夠一一布施令他們得到安樂嗎?所以大家施食時要有此等法食遍施的廣大心量,無時無處都在供養布施,由一個剎土擴充到一切剎土,由此時刻延展到無窮的未來,如此修行才有圓滿的可能。(p.109-112)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學佛的可貴就在發起普賢願行。真發起了,頓超過你我日常所修零零碎碎的善法功德,乃至供養十方佛及布施天人等功德,所以在佛法中被尊為「勝願王」。其他佛菩薩,比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文殊菩薩也有十大願,為什麼普賢菩薩的才稱為「勝願王」呢?這個大家就要好好的參一參了。
     「一經於耳能生信」,能夠聽聞普賢行願品功德以是莫大,若能如實生信,進而「求勝菩提心渴仰」,那才合於一個學佛者的本份。比如在沙漠中口乾了,想求一杯水喝,遭逢飢荒,肚子餓了,想求一口飯吃,這是「渴仰」迫切之情,對於無上菩提,大家也有此等迫切的需要嗎?
真正的渴仰之心,必能起真正長達勇猛精進的願行。所以修行要證得菩提是要發大願,而這願力之心是渴仰之心。
     「獲勝功德過於彼」,若有人於普賢行願的修持理路弄清楚了,也信得過了,然後起而行之,依教奉行,那麼,這個功德比那個修供養十方諸佛以及最勝安樂施天人而經一切剎微劫修行的功德還要大。那好了,你若執著這句話「獲勝功德過於彼」,然後只想天天坐在家裡唸普賢行願品,希求功德,不能確實起而行之,那麼這是一種貪便宜的心理,要不得。
人活在世上,能夠遇到做好事的機會,而又做得圓圓滿滿恰到好處,這是何等的福報與智慧呢!(p.112-114)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大家對於佛法的基本信念,認識透徹,把持得住,那麼在修行的過程中便「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生生世世學佛永遠離開惡知識,這也說明善知識難遇,但惡知識你又如何去識別呢?如果他不殺不盜,也不教你如此去做,並且鼓勵你修學佛法,口中講的更是引經據典,處處合乎正法之理,最後卻在你不知不覺中把你帶壞了,又要怎麼辦呢?遠離惡知識並不容易,須實修普賢行才行,即便遇到了,也是你轉他,而非他來轉你。同樣你若想今生來世,永遇善知識也須普賢願行。所以於此普賢大道行持,也就「永離一切諸惡道」。功行圓滿了,又回歸極樂淨土,「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成就了依然又行普賢行,「我願究竟恆無盡」。
      修學普賢願行,若是此生沒能成就,也未往生西方極樂,那麼這個人來生則獲良好條件,比如身體特別健康或具大善根等。由於有修普賢行的種性在,所以一投胎再來人間修行,也就很快能順利成就,這是「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的意思。(p.114-115)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你看修普賢行願的威力之大,假如過去生由於沒有智慧,造作極惡永不超生的五無間的地獄罪業,「誦此普賢大願王」,經常能夠去思維體會,並起而行之,那麼,「一念速疾皆消滅」,你過去的重罪,都可以在你一念普賢清淨海中,洗滌轉化了,所以他生來世再到人中轉身,「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所生常居勝族,相好莊嚴,智慧又高,常能獲得通達宇宙究竟之智,破除一切罪障,所以一切外道心魔、外魔、一切魔,也都被他所摧伏了,又有普賢願王之功德,因而勘為一切眾生廣大福田。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所以普賢行願成就了,如同佛成道一樣,很快的安坐菩提道場,降伏魔道,證道成佛了,又再回轉來普利一切眾生界,所以說「多情乃佛心」。(p.115-116)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於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這些修學普賢願行的種種功德,數不勝數,一言難盡,而關鍵就在「一念一切悉皆圓」。這一念普賢願心一起一行,何等偉大!一切佛法全被收羅在裡面,這麼一下就入了圓融無礙的華嚴大海,就成就了,所以普賢行願的殊勝功德乃至果報,也唯有在佛的境界才能知道得清楚。
      無量光是阿彌陀,是一切如來之光,也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光明。所以希望大家應把學普賢行願的所有功德,和殊勝福報,一同迴向給過去、現在、未來法界一切沉溺在六道輪迴中無數無量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究竟解脫,速速往生阿彌陀佛無量光國土。(p.1165-117)

**************************

        普賢行願品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詞
盡於未來一切劫 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 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 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荼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密 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 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 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 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 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 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 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 我見恒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 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 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 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 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 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 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 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 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 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 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 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 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 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 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 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 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 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 未來際劫恒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 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 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 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 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 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 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 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 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 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 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 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 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 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 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 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 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 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 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 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4afa0e0100nh2m.html

-1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道家上品丹法《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南老師說:最上乘大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淨經》原文: 《常清靜經》(又稱《清淨經》)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簡稱,大約成書于唐代,收錄 .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