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智者、長者、仁者,深切懷念南懷瑾先生圓寂一周年 /馮月根

智者、長者、仁者,深切懷念南懷瑾先生圓寂一周年

文/馮月根

      2012年8月中旬,我去太湖大學堂想拜謁南老,可他患感冒在服中藥調理,我沒有打擾他。9月中旬病情加重引起心肺衰竭,住進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治療後返回大學堂。在這幾天前曾有媒體傳南老病危,甚至於已經“圓寂”的說法。南京、北京、上海、溫州、蘇州及本地媒體和友人紛紛打我電話,求證真相。但我只能以入定予以回應,我想南老一直身體健朗,又是位傳奇人物,身體一定能夠好起來,定能長命百歲。誰知9月29日下午4時,南老駕鶴西去,年正九十五歲。噩耗降臨,霎時間我禁不住黯然神傷,悲之、痛之、思之,淚水模糊了雙眼,陷於極度的悲痛之中,我在告訴自己:我失去了聆聽大師教誨的機會,失去了一位尋求討教的仁慈導師,內心的失落和沉痛難以言表。此時,南老睿智安祥,淵博謙和的身影不斷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心情也久久地不能平靜下來。當晚,想提起筆寫的文章來紀念他、緬懷他,可是思緒異常淩亂,沉重的筆拿起了好幾次,結果都沒有寫成。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又是中秋時節,南老離開我們將整整一年了,至今南老的音容宛在,往事歷歷在目,我要靜下心來把去年沒有寫成的文章流露於筆端,對我一生最為敬仰並受教得益的南懷瑾先生表達哀悼與緬懷之忱。

      南懷瑾是浙江樂清人,生於1918年3月18日,曾畢業於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在峨眉山中鋒大坪閉關三年,講學于雲南大學、四川大學,又受聘于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講學,旅居美國、香港等地,為著名國學大師。在認識南懷瑾先生之前,我早就拜讀過他的《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孟子旁通》《金剛經說什麼》《新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等著作,非常仰慕他的學術造詣。他是一位聲名遠播,學貫中西的大家,盛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當得知南老來我的家鄉七都鎮創辦太湖大學堂,秉承宋明書院之教育,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傳道授業解惑,更讓我喜出望外,想必定能有機會親近大師,聆聽教誨。

      2001年,太湖大學堂開始大興土木,更堅定了我向南老求學請教和長期聆聽教誨的信念。

      2004年7月1日,我在山東濰坊著名雕塑家陳修林教授家中瞭解到南老近期在上海開講座,由中國科技大學和太湖大學堂(籌)聯合舉辦,所講述內容是關於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方面。於是,我向陳教授建議並轉達南老,可否在太湖大學堂所有地的吳江(七都鎮)來開講。當時太湖大學堂還在建設之中。事隔半月余,陳修林教授從上海再轉來七都告知我,南老滿口答應,南老說:這個建議很好,今後常在大學堂講課,這次大家不妨認認路,看看建設中的太湖大學堂。就把講座時間定在7月下旬,為期10天,講座地點由我幫助預訂在七都鎮太湖之濱的君廬別墅酒店。

      與南老第一次結緣就在濱臨太湖的七都鎮上這座君廬別墅酒店。報到那天下午,我早早地等候在酒店大堂,協助會務,迎接各地“客人”的到來,但神態拘謹。當時,我很想見到這位素未謀面而仰慕已久的國學大師,卻又揣摩著他身份顯赫的長者是何等的威嚴,不苟言笑。

      然而,我的猜想是多餘的,當我向身著黑色長袍,一雙布鞋,滿頭銀髮,目光炯炯,手執拐杖的南老遞上名片時,他看了一看說:哦,就是你提的好建議,要謝謝你啊。我是來瞎說說的,是來騙飯吃的。所以呢,這次不要媒體報導,不要領導接見,不要警衛保安。你呢,就當你自己人了,隨時隨地歡迎你來。如此的第一面,大師如此地為人謙和,平易近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更令我十分景仰和敬佩。這次南老授課,主要講大乘顯識經、佛說入胎經以及禪與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等方面的內容。學者們結合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作了深入研討。我也抽出時間來聽了幾課,老師講課生動活潑,饒有風趣,妙語連珠,既深入淺出,又引人深思。從此之後,我也跟著來聽課的學生弟子一樣稱呼他“老師”。這一次是南老師首次在吳江開設的講座,也正是這一次我才認識了仁慈的大師,還認識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企業家以及港澳臺知名人物。也正是這一次,我在南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禪修,跟印度瑜伽大師開始學習起瑜伽。自從此次善緣以後,我與南老師結下了更多的學緣和更深的福緣。

      在太湖大學堂未落成之前,我常常驅車趕赴上海聆聽老師講課。當太湖大學堂落成之後,我與南老師的接觸交往更加頻繁。但我自己定了一條原則,儘量不要去打擾南老師,論輩份他是長者,論學識他是智者,我倆是天壤之別,即使是學問上的求教也宜少不勤。因為南老畢竟是位學界泰斗且年事已高的長者和尊者。

      由於我經常去大學堂,也常常碰見南老師,見他詼諧幽默,和藹可親,談笑風生的樣子,領略到大師灑脫的風範和高尚的氣節。每當我們見面,他第一句就說:哦,老朋友來了。每當他一坐下來,就點燃一支煙,與我們拉起家常,談論古今文化,談及當今教育,以古喻今,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親切隨和,輕鬆自在。老師是個謙遜的人,他常說起自己的一生是八個字:一無是處,一無所長。如此謙遜讓我無以對答。他喜歡用“老頑童”來自謙自嘲。

      認識南老師之後,我一直思索著想給老師送的什麼薄禮,以表達一份心意,可是他整天素食又青衫布鞋,何為合適?除了拿一些本地方誌和文史書籍外,我想南老師喜愛抽煙且煙癮很大,於是我就買上幾條煙送給他。誰料從此南老師派學生在每年中秋、春節期間反而給我送來禮物和題簽在扉頁的出版新著,真是感激不盡啊。

      從晚清、民初到五四乃至後來,文化傳統處在流失與重構的過程中,人們只求西學卻拋棄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甚至於反傳統與傳統徹底決裂。南老師創辦太湖大學堂,踐行“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每年會安排高二學生來七都鎮開展學農實踐,具體由我聯絡和操辦。2006年暑期,太湖大學堂剛建好不久,老師也定居于此。我想利用復旦附中這次學農的機會讓學生到太湖大學堂感受傳統文化的薰陶。當我來到大學堂向南老師報告後,他當即同意。他談到,當今教育只給學生傳授技術知識,不講道德,青少年知行斷裂,行為放蕩,這是人生價值的失落。缺乏思想上的傳授,缺乏安身立命的東西。還提到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説明孩子們發展能夠實現理想人生的能力,鋪就為人、為學、為政之道,達到濟世安民的目的。這一次他作了精心安排,特意請來美國著名學者彼得•聖吉,與同學們就中美關係、海峽兩岸往來、東西方文化、孔子學院的傳播等進行廣泛交流。他是一位對後生循循善誘的長者,兩天時間南老師始終與學生們在一起討論文化與教育,對話學習與生活,不辭辛勞,誨人不倦,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不遺餘力。

      猶記得2007年一個夏天的傍晚,我應邀來到莊嚴靜謐的大學堂觀看少林沙彌的功夫表演,表演就在院子裡的空地上。南老見到我後,就招呼我坐在他身邊,他非常健談,因為都是沙彌表演,我們邊看邊聊,話題也就集中在青少年。這次少林寺武僧來大學堂表演南師是用心良苦,目的就是要弘揚易筋經文化,引導孩子亦文亦武,能夠有一個健魄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南師還引用了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幾句名言,還聊起了當今社會的一些瑣事,聊的不亦樂乎。

      2009年元旦過後,我去大學堂向南老師稟報我調離鄉鎮到市政協工作。老師聽後高興地說:到政協工作環境很好,視野更寬闊,可以發揮你更大的才能。我們是老朋友、自己人,你的家還在七都吧,你要經常來這裡坐坐。太湖大學堂常常是高人雲集,群賢畢至。4月7日晚上,我陪同著名話劇演員游本昌及夫人前去太湖大學堂拜見南老,恰逢北京來的中國地質大學孫儲琳研究員和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等眾多名仕也在大學堂。這真是一種巧遇,10多年前我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進修時就結識孫儲琳老師。闊別重逢話語多,圍繞人體生命科學、認知科學,我們談了許許多多話題,如物質與意識的本質意義等哲學命題,王肯堂與唯識學,關於袁黃其人其事等等。南老師精闢地講到古人強調天人合一,人的精、氣、神就是光、熱、力的相互影響,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學中,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講“存心養性”,道家講“修心煉性”,這中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人體生命科學的內涵……。讓我耳目一新,給我有益有識的啟迪,真謂是受益匪淺。

       2011年夏天,我的書稿《吳江佛教史跡》完稿後,請教宏忍尼法師斧正,老師知道後就讓宏忍尼法師把書稿念給他聽(因南老師患眼疾,視力受障礙),聽後欣然為書名題簽“吳江佛教史跡——九四頑童南懷瑾題”,書法蒼勁靈秀。我也知道各方向南師求字筆墨者甚多,而他一概婉拒。可是他給予我特殊“禮物”,讓我興奮不已。第一版出版千冊後銷售一空,老師又讓宏忍尼法師通知我到太湖大學堂商榷,親手指導封面改進及補充作者簡介等內容。並在封二標上“南懷瑾先生推薦”,要我再出版2000冊,專銷港臺地區,還幫我與臺灣有關書店聯繫,給我以極大的鼓勵和鞭策。他說,你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工作那麼繁忙能靜下心來立言,很不容易啊。並隨口吟誦楊敬之《贈項斯》詩一首“幾度見君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並對這首唐詩作了一句一句地闡釋。這次他還向我要了兩本我的社會學新著。

      我注意到在南老身上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有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問題的勇氣,有胸藏“以天下為已任”的情懷與境界。流露出對國家、對民族慈悲普世的人文關懷。他又是開啟新時期國共兩黨秘密會談,達成“九二共識”的兩岸使者。他曾講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這就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我們只要看看猶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現在二、三千年來,猶太人在世界上始終是第一等人。在幾千年以後的現在又重新建國,猶太人幾千年的教育,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始終保存他自己的文化,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視了這一點,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更不注意。又談到: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外國人屁股後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他還說到:我們雖然失望,但不能絕望,國為要靠我們這一代,才能使古人長存,使來者繼起。於是,南老寄希望于從娃娃抓起,希望在於未來。2008年5月他親手創辦了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開展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與文化重建,自覺地承擔文化責任。他針對當今一些社會現象及事件,格物致知把文化提到高度的認識,以深邃而透徹的論斷來闡釋了文化的承擔。

      半個多世紀以來,南老以非凡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門徑,開創學術風範並擔負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斷層重整工作。其學術胸襟開放相容,不固守,不勢利,不開宗立派,融通百家之言,海涵地負,正德厚生成就其文化建樹。中華復興,需要文化來支撐。他希望大家喚起“國學意識”,在研究解決社會問題上,從古代、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施於個人為“養性”,施于他人為“教化”。南老師窮盡一生,高山仰止,以超越常人的工作熱忱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人文精神的弘揚,執著追求,鍥而不捨,潛心研修咬得菜根香,從孔孟之學,佛教釋經、道教史學,從中醫占卜、天文曆法、詩詞曲賦,到教育、文化思考皆拓展著一個多元的研究領域。最終修持成學識淵博,造詣高深,古今賅備,融貫中西,通曉文、史、哲,熟知儒、釋、道的大師。“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倫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二十字生動地詮釋了南老的學識與睿智以及他畢生的修養和追求。在海峽兩岸曾有一種說法,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要重新找回被摧殘而斷裂失落了的國學傳統,讀南懷瑾的書是一種方式。南老成為兩岸最具魅力的國學大師,在中西文化界有著巨大的聲望。

      南老一生周遊四方,傳道授業,學富五車,著述等身,弟子無數,集儒釋道文化之大成,堪稱一代宗師。他常常在辦公室通宵達旦,日以繼夜地辛勤耕耘,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力行於社會實踐。南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捍衛者!但他超然淡定,深居簡出,安於清素,為人低調,不事張揚。這正是體現了他踐行儒家優良傳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最崇高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精神、價值理念和人文道德、思維方式。南師雖去,精神永存!老師的著述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寶貴財富。老師的學識、風範以及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且日益光大。“有的人活著,已經死去;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我想緬懷老師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發揚光大。作為後學,要向他學習以天下為已任,以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愛國精神,學習他為人友善,淡泊名利,心無旁騖,與世無爭的為人之道。學習他嚴謹治學,甘於寂寞,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的學術精神。

      紙短情長,在文章結束之時,隨手翻開了我與南師的幾張合影,南師慈祥的面容,清秀的身材仍與我們同在。

      南師仙逝,我心悲愴!謹以此文致祭,惟願他乘風再來,普渡慈航。

(作者系蘇州市吳江區政協辦公室主任)



(來源 人民網/人文吳江2013年09月06日)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老師説:真照無邊說似他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我們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但是,你知道哇!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