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積分
- 1517
- 威望
- 1517
- 金錢
- 1777
- 閱讀權限
- 150
|
【生活和環境】 說老人、說老師、說老話(一百一十四)
生活和環境 (2015-02-01)
劉雨虹 先生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好像是衛生健康方面的節目,訪問許多老人,其中有一個一百零五歲的老先生。他的體態活動,看起來只像七十來歲的人,回答問題也很清楚,說明他的思維仍運作得很好。
這個老人自己種菜,自己做飯給自己吃,當問到他每日飲食時,有一句話,引起人特別的注意。他說,每週吃一次肉,平常吃素菜,而且,每天要吃一斤蔬菜。就是這個一斤蔬菜的問題,引起我的注意。
大家都記得道家的那句話吧?「若要長生,肚裡常空;若要不死,腸裡無屎」。可見長生不老的健康之道,基本上是要能做到腸胃乾淨,沒有積食存留;當然也就是飲食要節制,排泄要澈底通暢。
俗話也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換言之,小孩子的病,多半是吃太飽,穿太暖,他們都是溫室的花朵,一點抵抗力都沒有。
先說老人吧!老人普通的毛病是排泄不暢。其實一般人的問題也都是吃進去的多,排出來的少,大大違反了腸中常空的原則。日久積存在腸子裡的廢物,所產生的毒素,不斷被血液吸收,請問!能不生病嗎?雖然有甘油球一類的治標方法,但通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說,一般老人,由於活動少,五臟六腑氣血流通不暢,必定會有排泄困難的情況發生。
現在這位一百零五歲的老人,不但有活動(種菜),每天還會吃一斤的蔬菜。蔬菜纖維多,幫助排泄,所以他一定是腸中常空的。而一般老人多因牙齒不好,很多人就不吃蔬菜了。那些孝順的兒女們,大概也想不到把菜煮爛或切碎以解決問題。反正人們只管吃什麼,不管拉什麼。其實,維持生命主要的,不就是「吃喝拉撒」這件事嗎?
記得前幾年(老師尚在),有一天在辦公室,我說到一九七二年時,南老師在講「道家與中醫」的課堂上,曾說到一個古方,是對治老人便秘的藥方,名叫「半硫丸」。那天老師聽到我提起這個藥,立刻吩咐宏忍師電話購買以充實藥品。可惜,此藥因銷量少,各廠家早已停產了。這個半硫丸一方面有促泄的作用,一方面又提升陽氣,因為老人陽氣本已不足,不能用普通的瀉藥,以免陽氣下行,有時會導致老人虛脫,十分危險。
家家都有老人,如沒有老人,大概自己就是老人了,或者是個半老人。及早注意這個腸中常空的問題,對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品質,是有很多助益的。
關於飲食,中國人浪費太多了,為此之故,電視上常看到公益廣告,要大家減少浪費食物。不過,有一句廣告辭,雖然立意很好,但令人不敢茍同。那句話是︰盤中不要留剩菜。這句話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盤中有剩菜,原因是安排的菜過量,大家吃飽後才會仍有剩餘,所以應該勸人少點些菜才是。現在卻勸人不要留菜,好像是勸人要把菜吃光的意思。請問!已吃飽了,吃夠了,為了不留剩菜,還要吃下去嗎?弄得腸胃不適,還要看病吃藥,豈非更加浪費!如果是請客,菜太多了,不如把所餘的帶回家就是了。
其實人的健康,除了「吃喝拉撒」之外,環境的因素也很重要。那位一百多歲的老人,住在較偏遠的地區,空氣一定較少污染,生活步調也比較輕鬆,這種環境,對人的精神和情緒,都會有穩定的作用。
說到這裡,想到昨天買的東西中,墊有一張報紙,是一月十五日的《吳江日報》。我從來不知道吳江還有報紙,真是孤陋寡聞,不免瀏覽一番,可惜字太小了。不過大略可知,七都廟港這兩年來,城鎮面貌脫胎換骨,空氣水源也減少污染了,最近廟港的馬路已全部翻修,路燈又明亮,沿路又添設分類垃圾桶,儼然由社區躍升為城鎮了,原來是地方政府有計劃的努力改造之故。更令人高興的,是對未來的計劃,說是要用文化延伸未來。
文化是屬於識食的一類,所謂識食,就是精神的食糧。一個人,不論多有財富,如沒有文化的陶冶,沒有精神食糧,那真是太可憐了。所以,能夠生活在注重文化的環境,真是福氣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