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南公上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十三週準提法共修(下).jpg
2013-12-9 15:56


南公上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南公懷瑾上師 開示
-1985年於臺灣
-(學生胡松年恭整錄音編輯成文)

      這一篇  懷師開示的文字,是由末學自當年的錄音帶整理成文的,三年前(2009)由我呈報  懷師審核,  懷師之答覆為,文字很長,沒有時間來看。因此,就壓在  懷師處而擱置了。
      現下  懷師業已涅槃,而這篇內容對「準提法」行者,至為重要,末學認為,道是天下之道,師是天下之師,其開示亦應歸天下所有,況且,其乃  懷師當年原始的開示,除小標題由末學附加外,其餘均自錄音帶整理出來,其內容絕無問題。
      還是由末學傳發於大家吧!俾使更多「準提法」修習者能夠因此受惠,則我所願也。
      錄音中,有關「普賢行願品」之開示部份,早已出版成書,名為《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故在本文中,不再重複,僅將有關「準提法」之部份保留,作為行者之重要開示資料之一。——末學胡松年謹註



準提法要旨1.jpg
2013-2-12 16:37


      密法修持須有傳承,凡 南公上師傳授準提法開示之文字,僅作本法傳承的修持者之參考,不建議無師自通。

唸誦要領在「氣」,四大首重「風大」
………
  唸誦要好好唸,是開口唸,一口氣一口氣的唸,唸到氣用完了,嘴巴閉著,用鼻子吸氣,鼻子還不是鼻孔這裡吸,而是以挨近眼睛那裡的鼻子根根吸氣,慢慢吸,待氣充滿了再來唸,因為這是團體共修,你在吸氣的時候,別人還在唸,氣充實了,再與眾接著唸。如此唸誦,沒有妄念,氣散亂了,才會有妄念,才會有煩惱。一氣接一氣,一唸接一唸,沒有雜亂,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因為氣充實了,也不會昏沈了。生命就是一個「氣」,人身四大以「氣」為最重要,所以要曉得調氣,如此吸氣唸誦,也不須要練氣功,不須要練什麼道家、密宗的功夫,自然氣脈就成就了,自然身體健康無病了,這個「氣」沒有練好,想求無病,怎麼可能呢?理論懂了講得再好,也沒有用。一口氣一口氣的去唸,氣唸盡了,用鼻子吸氣,也不要放在丹田什麼的,就是這麼簡單,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你們的日記,到夜裡十二點多,我統統看完批完了,很不錯,都有些感應,或在夢中,或在定中。但是,佛法的道理,一切如夢如幻,夢幻不是虛妄喔!是真實,這個世界就是夢幻,夢幻的存在,夢幻一樣地消散,不要認為消散──空了,就是真的,也不要認為夢幻存在,就是真的,無真也無假,非真也非假,即使成佛也是夢幻,即使六通成就也是夢幻,不成就也是夢幻。修夢幻三昧,如此唸去,身、口、意三業專一,立地成就了,還要那裡去找個成就啊?

三業合一修,反聞聞自性

  唸誦與密法的身、口、意三業合一,不要輕視了咒語的反覆唸誦,反覆唸誦如果做到其中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一個妄念並不是「不知」,在智慧上更清楚,這個就不是妄念了,妄念是有生滅的,「智慧」則是寂然不動,這個要體會。唸咒子,身、口、意三業合一,沒有不成就的,身、口、意三業合一,沒有妄念,智慧明照清楚,就叫「三合」,也可以說「六合」。唸咒子「南無颯哆喃…」,唸誦,當然是心在念,「心」跟「氣」合一,「心」「氣」合一,雜念就沒有了,不要故意去除它,可是清清楚楚的喔,清楚就不叫妄念了,所以要「心」「氣」合一,這是第一個要點。

  第二,要「聲」──聲音的「聲」,耳根聽見,「聲」跟「氣」合一。第三,唸誦的時候,要「身」、「心」合一,最後唸到忘了身體。所以教你們要投進去,投進音聲海去,然後,覺得自己無所謂在唸咒,融入一片音聲海中,雖然還在唸,已沒有初唸境界那樣吃力,無勉強、很自然。若能做到「心氣」、「聲氣」、「身心」等三合,到了這樣「生起次第」的成就,當然諸佛菩薩、本尊佛母的感應,自在其中矣!無所謂有相、無相,都在感應中,無相的感應,是菩提的感應,道業的感應,這要你去體會,它使你的智慧立時明朗起來,使你真正完全明白:「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如夢如幻、即夢即幻,非夢非幻」,這一下,你就會了解到,「空、有」當下即是。

檢討反省,不進則退,欲證菩提,首要發心

  我們這一期修「準提法」共49天,已過去了一半,大家自己檢討反省一下,三個多禮拜,這一半過程中,在「心性」與「心行」兩方面,進步多少?轉變多少?「心性」是在菩提智慧上,開發了多少?「心行」是在定慧的功夫上,進步多少?要反省,不反省只走了一半的路程,不進即退唷!不是進步,就是退步了。你們大體上都不錯,身心都健康多了,偶然一點小病、小惱,沒有什麼,比過去好多了,什麼是感應?這就是感應,自己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佛菩薩給你感應,自己不知道,那你就愚蠢到萬分,至少,在這個階段,少病少惱。現在,還有一半的工程,讓你發心,是不是能求得菩提、成佛、證道,發心很重要。唸咒子祈願,也就是一般講的祈禱、祈求,很重要。你們有沒有問題?(眾無聲)沒有問題,我問你們,你們要答喔!

三業專修如何修?「精氣神」合可得定

  修準提法基本上告訴你,三業專修,基本上怎麼樣修呀?(眾答:身、口、意三業)當然是身、口、意三業,身業在做什麼?(眾答:結手印)口業呢?(眾答:唸咒)而意業呢?(眾答:觀想)大家都要照這樣修,晝夜、二六時中。意業觀想字輪、月輪,至少觀想一個明點,現在有供佛的燈都在這裡,燈亮在這裡,燈光這一點明點,都看到嗎?心中有一個如此的明點,你們看一下燈,這個影像就有了,不要你去用妄想去觀想,用妄想、肉眼去觀想,就不對了。就是這第六意識的影像,影像、境像都有了,帶了這個質,也就是「帶質境」了,燈光是物質的,把「帶質」與「獨影」兩個連起來,將沒有意識與分別心的影像留住,這樣都聽懂了吧?輕鬆不輕鬆?這樣不吃力的嘛!這就是「淨觀想」。如果用分別心妄想去觀想,那就糟了!所以一般學法、修密、修止觀,第一個竅門、關鍵都不懂,一輩子也修不成。

  這樣身、口、意三業去修,晝夜精進,以中國道家的說法做個比方,也就是「精、氣、神」合一了,「精、氣、神」合一,就結丹了,就得長生不死之道的功力。什麼是修「精」呢?身體不妄動,在觀心,整個心都靜了下來,心不外馳求,就是「精」的修練;教你們唸誦,一口氣一口氣地唸,就是練「氣」;意業在觀想,在練「神」。「精、氣、神」練合一了,你唸起來就很輕鬆。(師示範唸準提咒)意觀想字輪,身得「定」,「精、氣、神」合一而得「定」了,真得「定」不是不知道喔!一切越來越清楚,身心在若有若無之間,如夢如幻之間。專一就謂之「定」,「意」專一在觀想明點、月輪或字輪;口業專一在唸誦。專一了就是「止」,然後,三業合起來就是「心」,心中清清楚楚,自然就是「觀」了,即止即觀,即觀即止,「止」、「觀」同時都在這了,這就是「大止觀」的修練。然後,又告訴你能夠,「性空」自「緣起」裡頭觀起來,觀起的「境」與空的「相」,都不住,不住不是昏沈,不是不知道噢!與法界同體,這也就是愣嚴經所述的:「十方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那麼的清明,那麼的自在。那就對了,如此修去,沒有不成就的。

密法無密,自他不二

  實際上,密法有什麼秘密呢?沒有啊!就是顯教呀!自他不二,就有這麼大的威德、功力。現在,走了一半工程,再叫你們注意的,就這樣子跟你們講,當然,你們平常沒有真正的學,也沒有真正修行,都是依他起,我要你們怎麼樣,總算很聽話,教你們怎麼樣,就怎麼樣做,沒有自己發心的。這次,還是從智師提出來的因緣,我說好呀!我才答應,這樣地修準提法。你們才知道,在家、出家學佛,規規矩矩,淨修行,這才叫修行人。因此,你們回想自己在出家或學佛以前,天天都是空過光陰。在這幾天,如此才叫修行,至少,你曉得,到這個時候,如此修法,貪瞋癡慢疑等妄想時間減少了,沒有了,來不及了,這個法器催到來,法器就如同看牛的鞭子一樣,一鞭子一鞭子抽到你身上,沒有時間去打妄想了,如果你一邊唸咒,一邊還在妄想的話,在這個禪堂裡,你不是在修行,而是在犯罪喔!造惡業喔!那你在罵準提佛母,而不在修法。真正修法沒有離開身、口、意,念念茲茲,旁邊有法器這一條鞭子在抽著,密集下來,你減少多少造惡業的機會,譬如閒話、罵人、埋怨等都沒有時間了,消極地少造許多惡業,累積起來,也變成積極地修善業了,唸咒子也就是《普賢行願品》裡的「禮讚諸佛」,如能配合《普賢行願品》的修法,進一步在意念上修到,會成就更快了。

意業觀想要專一,禮敬三世一切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誦咒觀想修準提法,一開始唸時,意──觀想,心中不論觀想明點或是月輪,乃至準提佛母,口中唸著咒子,雖然不必再唸普賢菩薩這四句偈,但意念上要作到「所有十方世界,三世諸佛」盡在心中遍禮無餘。不只是準提佛母,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人師子──人中之大導師、天人師,也就是佛,都要包括在觀想裏面。你說我觀想不起來,不是要你幻想,而是你念頭這樣一帶就曉得了,比如現在我在唸咒子,同時「我以清淨身語意」這一念已經含攝在修法裏面了。身業現在安坐壇場中修法,語業唸著咒子,意業正修觀想,觀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個我在頂禮,「一切遍禮盡無餘」,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國土都到了,一切都在這一念,這就是密宗的觀想。

  你說我還是觀不起來,那就作個比方,從你開始學佛至今,一定到過不少寺廟,在這一念中,曾到過的寺廟大殿上都有一個我在那裏拜佛,這樣應觀想得起來吧?觀想就這麼容易啊!只要念頭上輕輕帶一下,剎那間意念上就修到了嘛!每天要如此修,這並不難啊!要是一時做不到,也要懇懇切切地將這四句偈好好念一遍,如此而修,以後一半工程就曉得怎麼用功了。一唸到經文時,心中同時觀想到,口到,意即到。
………
一念回機,元氣充滿

  音聲回轉,我們借用禪宗達摩祖師的一句話:「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佛法修「有」,就一切皆有,修「空」,就一切皆空,我們修「有法」,「一念回機,元氣充滿」,本身內部充滿了生機,元氣就充滿了,音聲、意念、氣發,意動了氣就動,再鼓動音聲,用咒音與佛母法力的加持,自他不二,震動內部的一切氣脈,一念回機,元氣充滿了,要曉得這樣去唸。(南師示範唸準提咒…),你看,聲音發了,氣在內部,出氣出來了,元氣越來越充滿,(南師再示範唸準提咒…),就這樣唸,慢慢去練,所以叫「修練、修練」,修行是練出來的。
……
觀想亦妄想,修成妄亦真

  那麼,也許你會問,如上面所說的這樣觀想,不都是幻想嗎?修行就是幻想嗎?是的,修行就是幻想,幻想修成功了,就有神通妙用,因為神通妙用也是幻想。所以這個時候你要瞭解,妄想並非錯誤,妄想也可以是對的。「我以廣大勝解心」,這心性之體本來就是廣大無比的,當理通了時,這個幻想就不是幻想,而是功德。教理不通,沒有悟道,修得再好,也是魔道。教理通了,修一切道都是正道。「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為什麼我的觀想是一種事實,不只是理想、幻想呢?因為我們現在修這普賢行願的觀想,是依普賢菩薩的行願之力,使之成為事實,而普賢(現)是無所不在的。

  「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地方也要明瞭,這個觀想的意念境界,是不是獨影境?是不是帶質境?它是好?是壞?就如觀明點,先看這油燈的燈光,借之觀想,這是帶質境,但它是壞的東西嗎?不是的,它不壞也不好。像現在你講話,每個思想念頭都是獨影及帶質境,就如今天早晨你們吃的稀飯是什麼呢?(同學答:地瓜稀飯)好吃不好吃呢?(同學們答:好吃)當下一面講,一面意境就有影像,這是帶質境,它們並不壞,你修得成功,妄即是真,真即是妄,就怕你妄也修不成,空也空不了。所以修一切法,「有」,就一切皆有,當我們觀想供養時,一切都是真的。修學普賢行願,是學佛的第一步,像我開始學佛,首先就是普賢行願品及準提法這樣一路上來,循此求證菩提,可以迅速成辦,沒什麼稀奇。現在我把這二大殊勝的法門告訴你們,它包括顯密一切法,我一向不大傳密,這就是大密。
………
心念領氣動,氣動啟聲帶,音聲震氣脈,定入音海中

  這次唸誦,要你們開口唸,開口唸同金剛唸誦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一口氣一口氣地唸,但你們大部份始終沒有得到要領,得到要領了,一定是心氣合一的,心氣合一,身體精神會越來越好,沒有越來越差的。換句話說,你內部的氣脈,因唸誦的音聲,都會被震開了,先由心念啟動,帶著氣動,氣動震到聲帶、喉嚨、頭腦、嘴唇、牙齒等等,這一動之後,身體內部的氣脈,一部份一部份地都會被震開來了。但是,我聽了你們的唸誦,沒有一、二個人能夠得到要領的,所以都沒有功效,氣脈震開了,就在音聲海中入定了,定並不是不知道喔!是心氣專一了。真的唸誦好了,就能返老還童。自己的耳根迴轉來聽自己的發聲,慢慢你就會曉得,如何可以聲氣合一,一邊唸誦,一邊聽聲音,耳根迴轉來聽,氣就不會散了,不要管別人如何,自然就合了節拍,也不必管法器。

  做到了聲氣合一,當然沒有雜念了,只有咒語這一念,念念連續無間,此心自然寧靜,心氣就合一了,或者你覺得聲音啞了,或者胸部、胃部等等地方難過,那裡難過,就把注意力放在那裡,氣就在那裡唸,就會把它震通了嘛,一步一步統統震通了,震通了,聲音唸出來就一氣專一了,聲音就隨從腳底心這股氣上來,一直到頭頂,聲氣合一,最後,是法界一體了,這樣才是唸誦、唸佛。專一了就自成,但這也不妨礙你意識的觀想,觀想字輪、月輪或菩薩,都在這裡,我還沒講到意氣合一(心氣合一)呀!不要貪嘛!意還在觀想,身、口、意還是在一心,要這樣的修持,自他不二的感應就會來了。

  開口唸你們再體會體會,(南師示範唸準提咒)…當氣用盡了,意還在繼續念,待氣自然充滿了,意念到那裡,就從那裡開聲嘛,,(南師再示範唸準提咒)…,這不是很自然嗎?順到自己的氣,該停就停嘛,其他人還在唸,法器還照打,不受影響,你與法器的節拍是相合的,氣就在體內轉,上下上下地轉,很自然也很輕鬆,就似在聲音海中漂浮一般,順這個氣在唸,在內部唸,而不是在外部唸,你們再唸唸看,(眾唸準提咒…),一口氣一口氣的唸,才是音聲的情感,這時不講「空」唸,一切皆「有」唸,這個音聲的情感,就等於準提佛母就在這裡,我在求他,求他加持我,自他不二,我心與他心合一。

  唸誦的聲音,會自然的有韻律高低,因為,聲氣發音的部位上下在變,氣到了上面,就發頭輪的音,到喉頭,就發喉輪的,氣沉下面就發丹田的音,氣沉下了即上升,自自然然的,也不要故意執著其上下來回,那就搞不好了,只要你內在一口氣一口氣地唸,自然會達到這個境界。這樣地唸,也不會昏沈,有時唸到入定了,那不叫昏沈,是在音聲海中入定了,定在專一。(南師示範…),看到沒有,我的氣越唸就越長了,順其自然,氣在裡頭唸,而遍虛空都是氣,最後唸到法界的聲音都在與我同唸,十方三世一切眾生與我同聲唸佛。(南師示範…),不是很自然嗎?看你們唸得很痛苦,學這麼久也沒學好。不過,有一、二個人懂了,學好了這一唸,背上、身上都出汗了,毛孔張開了,什麼毛病都趕了出去,這個練到了,什麼氣功都不必了,身體可以忘了,空掉了身就是真氣功。越是覺得沒有氣,就要放開大聲唸,才會把它震開來。現在你們再唸唸看,(眾唸準提咒…),耳朵回轉來聽自己的聲音,有時唸到身體內部會動,那是內呼吸,當然身體會越來越好,沒有不入定的道理,也沒有氣脈不通的,這就是密法裡大秘密的一種。本來不教你們,看你們可憐。自己身心就是個大秘密,你把自己的秘密發現了,那有不成就的呢?你開口唸誦唸到了,就是金剛唸誦了嘛!最後,自然唇齒不動了,身體內部整個的神經氣脈都在震動發聲了。
………
真誠專一修,自然得感應,脈通能忘我,解脫又健康

  (大眾唸誦準提法……)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所有的修法,就是這一堂的一剎那最好,因為唸得好,馬上就感應了,準提佛母臨場就給你們灌頂了,我想你們大部份都有感覺的,小部份沒有感覺的,要多求懺悔,不是沒有機會,要看你修持的專一專誠與否了,唸誦就要像今天剛才那一堂這樣,有時候看你們有氣無力的,身心都沒有修持,都在昏沈散亂中,都像這一堂一樣修,沒有不成就的。

  唸誦法門,要搞清楚,要自(自己)他(佛母)一體,與十方諸佛把臂同行,一個鼻孔出氣,這是唸誦最快的成就。氣脈都打通了,尤其,在喉頭的這塊鎖骨、喉骨,是生死關,修道的人,要打通這個生死玄關,非常難,普通凡夫要死的時候,一口氣在這裡憋住了,就死了,這個地方打通了,就是生死玄關打開了,可以跳出了生死,何以能跳出來?本身生命之氣,與自然之氣、天地之氣溝通了,由你自己作主,可以控制了,所以音聲發的也不同了。許多禪師如大慧杲等,聽你一開口,就知你有沒有開悟,因為,一個得道的人,其發音氣度都不同了,一聽都知道,脈輪打通了,整個的身體,就是整個阿賴耶識,也就是整個心物一元的「心」,如果脈輪都沒有通,你說修持有成就,沒有這回事,修持有成就,心性專一,脈輪當然通了。

  所以,一口氣一口氣地唸,不在於唸誦的次數多少,將來你們回去專修也應如此,開始可以慢慢地唸,自然會變成金剛唸誦,所謂金剛唸誦,就是這個「氣」都在體內轉動,每一細胞每一部位都貫到了,它自己會走動的,意念一動,把氣發成聲音,聲音又震動了內部的氣脈,一點一點地上來,打通了喉輪──受用輪,食道氣管這一關,那最後一唸就到頂輪,我在唸,盡虛空遍法界的十方眾生,一切鬼神、一切菩薩、…都在同聲唸佛。剛才一堂唸得好的時候,就自然到達這個境界。

  你們在家裡一個人修,先上坐,調呼吸,呼吸調勻,身心寧靜了,再開始慢慢觀想唸誦,這個儀軌還要學清楚。(南師示範…),自然會有韻調的,不是故意的,是氣在內部轉動發聲,到某一個部位,自然會產生聲音的高低、長短、快慢,氣在頂輪上唸時,你全身到腳底每個細胞每個毛孔,都是貫開的,每個細胞每個毛孔都在同聲唸誦,同聲唸佛,在頂輪上唸,整個身體都成了一個發聲的機器(共鳴箱),此身已經「無我」了,先不談證得菩提,人生到此境界,是何等地解脫啊!一切了無罣礙。(南師示範頂輪唸誦、喉部唸誦及下部唸頌…)那裡難過,就在那裡唸,氣脈對著那裡,它自己會治療,氣能治百病,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了禪定氣的治療病方法,你練好了以後,一身氣脈都通了。

修「空」易落空,修「有」反安全

  這個禮拜,你們都很有進步了,差不多十之六、七,都有了感應,所謂感應,或者是自己的智慧理解到了,或是身心有所感受了,有些在夢境上,有些在定境上,好、壞都有。修「有」法,就一切皆「有」,修「空」法,就一切皆「空」,為什麼中國的大祖師創了淨土宗,寧可唸佛了?就是怕一般人談「空」,容易落「空」了,因此,禪宗有一句話:「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你以為放下一切,什麼都不管,就是修「空」嗎?還不如修「有」,所以悟了道以後,「定慧圓明不滯空」,還是「有」。故《心經》最後也告訴你:「真實不虛」。修一天就有一天的功,好自為之,都像今天晚上這一堂的修法,就對了,自然將身心都投進去了,諸佛菩薩及本尊的感應,馬上就到了,如果你不覺得到,是由於你心不專一,把它隔住了,就如同太陽出來,不是太陽不照你,而是你自己造了篷子把太陽隔住了。當我告訴你們:「本尊到!趕快恭敬,合掌結印…」,你們的感受就不同了,是不是?
……
即使下座,心念不散

  下座的時候,心中還在念,並不是說現在還沒有進入「圓滿次第」,唸的時候是出聲唸,不出聲的時候,內在心意識還在念,耳根回轉來,六根收回,而內在還在念,反過來聽自己的心念,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妄想,就是「止」,止於咒語,止於咒音。同時,身體氣脈調整好,就能去病延年,內在意識念的時候,覺得身體那一部份不舒服,就照著那邊念,就可以把它念通了,但是,不要跟著感覺走,這個巧妙,自己要有智慧。沒有進入「圓滿次第」功夫與境界,不要外面一停止不唸了,裡面也就隨時放下了,那個不是「定」,是「昏沈」。
……
心氣、聲氣、身心三合,逐節震開脈輪

  現在準提法會已快近尾聲,「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希望諸位還是保持剛開始的至誠專一,分秒不可絲毫懈怠。唸誦方法方面,這裏再次強調要點有三──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這三項如果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開。「唵、阿、吽」三部音,自己要用心體會。還有準提咒「怛侄他」三字要唸「da、zha、tuo",唸音與華嚴字母及身心的氣脈都有關係,能如此唸一口氣順著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如果不這樣唸,氣就外散乃至斷了,不易開氣脈。依我多次提示的唸誦行之,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震動到,抑揚頓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節拍則宜平順,而重點在於聲音隨著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三部音輪迴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唵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動臍輪,此音屬低,然後氣再接著自然上沖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唸,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
……

  有人問為何平常少夢,修了準提法反而多夢?這是好現象,道理如一杯濁水,稍以靜置,經過沈澱作用後,便可看到污濁的髒物。心靜才能發覺到自己的妄想多,若不修持則連胡亂作夢自己都不知道,甚至白日夢此起彼落,一樣也檢查不出來。並且,夢境分很多種,修準提法作的夢有時不是妄想,而是某種感應,此詳情大家可參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密教部分。另還有人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提到準提本咒八個梵字安布在身體幾個部位上,為何面部只有兩眼布字?而雙手又為何無字?這梵字佈置的道理與身體氣脈的關鍵相應,以氣脈節骨眼的重要性為布字原則,其中六根最重要的是心眼,六根之發通,以眼通最難,眼通一發,餘根便能隨之發起,因此雙眼布字是必然之舉。又問準提佛母十八隻手所拿各種法器含義如何?這道理意義很深,大家可先將每種法器有何象徵的資料查清楚後,再慢慢為你們解釋,不過十八隻手法器的拿法並非固定模式,有時可以變動的。
……
三業專修,意業為重,意識轉了,餘識隨轉

  準提密法的修持,再提醒大家注意,修準提密法,要身、口、意三業專一,身業,迦趺坐、結手印,六根不外用;口業,在唸誦佛母真言、咒語;大家在這裡修持,快六週了,四十九天還剩一週了,都是在唸咒而已,就是意業的觀想,沒有做到,對不對?沒有冤枉吧!意業用中國的道理,簡單跟你們講,意業觀想佛母,或者字輪、月輪,或者是明點,意業的觀想,是練「神」,唸誦真言是練「氣」,身心修行是練「精」,精、氣、神三樣合一了,自然有所成就,達到真的「大止觀」專一,「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你們特別要注意,觀想沒做到,所以不得力,意業的觀想比唸誦真言還要重要。譬如,《普賢行願品》的修持,唸一句,觀想就要來喔!意識就要到,我們現在講到,由「禮敬諸佛」開始,而至懺悔等等,以至恆順眾生、常隨佛學,隨時這個意境,觀想在「普賢行願」海中,所謂「普賢」,也有翻成「普現」,即呈現,擺在眼前,須「現」出來,不「現」出來,光嘴裡唸,沒有用的,意念要做到。

  我們都知道,楞嚴經有云:「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怎麼轉?從意根上開始轉,你們也聽了《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不要看意根分別是這麼壞喔,成佛之道,是靠意根來的,「意識」轉了,前五識也會跟著轉,第七識也會跟著轉,那麼,阿賴耶識也就跟著轉了,「意識」就有這麼重要。所以,玄奘在「八識規矩頌」也綜合地告訴你們:「六轉呼為染淨依」,六識一轉了,修「染」法,就是凡夫,六識清淨了,清淨了不是叫你不起分別。《維摩詰經》也說:「善能分別一切法,於第一義而不動」,那個第六識就轉成智慧了,就轉成「妙觀察智」了。六祖也告訴你:「轉其名,而不轉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你拼命要把第六識丟掉,丟到那裡去啊?《法華經》也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都要能融會貫通,不能聞、思、修、慧,在這裡修個什麼?佛法是智慧之學,記住!六識就是如此重要,意識不轉,光在那裡打妄想,盡想些世間上貪瞋癡慢疑的事,就完了。

佛慢、佛瞋與佛癡

  你要貪瞋癡慢,也沒有錯。好幾個月前,有一個同學問我,密宗為什麼有一個叫「佛慢」的呢?成佛的人,怎麼不慢呢?我要成佛,慢到極點,釋迦牟尼佛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不是慢嗎?這就是「佛慢」;我要度一切眾生,癡不癡呀?那是「佛癡」,明知眾生度不完,普賢菩薩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不是「佛癡」嗎?;煩惱重重,如天羅地網,奮力要拔開慧劍斬斷葛藤,那不是佛瞋嗎?所以成佛以後,還在修功德,「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就是「佛貪」。譬如,你們學了準提法,要以它給他人治病,或者消災,你自己如果沒有信心,就做不好的,一有信心,佛母就在這裡,上師、毗盧遮那佛、佛母三身與我,四身合一,就成了,這也由「佛慢」來的,沒有「佛慢」,就沒有自信,有了「佛慢」─自信,《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一轉就進去了。即使學外道,畫符唸咒,也須要有自信,否則也不會成就的。
……
八萬四千法,不外「止」與「觀」

  明天,是農曆臘月八日,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你們要好好修持。一切佛法的修行,我曾講過,歸納起來,不管密宗、顯教、禪等等,不外乎「功夫」、「見地」、「行願」,什麼是「功夫」呢?包括「定」與「靜」,什麼是「見地」?「般若」、「智慧」,什麼是「行願」?「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十善業道。

  如果講修持的話,所有的佛法都是為了什麼?是在於「止」、「觀」,「止」是「定」的因,得「定」是「止」的果,「觀」是「慧」(般若)的因,般若成就、證得菩提,是「觀」的果。不管參禪或修密,第一步要求「止」,以準提法而言,「生起次第」是「止」,「圓滿次第」就是「觀」。求「止」止什麼呢?「止」就是把一切妄念停住。輪迴旋轉,妄念如流水一般,不停地轉動,有如汽車開動,輪子在飛轉,一個煞車就把它停住了,這就是「止」,「止」就止在一念之間,念佛者想止在一句佛號上,唸咒者要想止在咒上,觀想者要想止在一個明點或字輪上,參禪者想止在那個話頭上,守身體的人想止在一個氣脈上…,都是在求「止」嘛!世上修行的方法,不管是「外道」與否,「止」、「定」是共法,不僅佛法修持者要修,外道也要修。不得「止」,就沒有神通,神通是從「定」中來的,不得「止」,所發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楞嚴經》叫作「乾慧」,乾的,沒有「定」水來滋潤,就不能算的。不能得「止」,何以起「觀」?現在你們懂了,「止」就是專一。

  而什麼是「觀」呢?拿簡單的道理來說,所謂「觀想」,就是想像出來一個境界,譬如說,觀一個明點;而「慧觀」則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無所不知,無所不通,沒有用心,沒有分別妄念,這要分這二點來說明。

  現在先談「觀想」,是意識造境,就以觀明點來說,要觀出一個亮光,因此,要你們看這個油燈,把這個油燈的影像看清楚了,然後,隨時意識裡有這麼一個亮光存在,明點就觀起來了,觀起來不動,不論何時何地,吃飯、做事、上廁所等等,意識境界中,始終有這個明點,慢慢地,這個假想出來的明點,越來越清楚,妄念越來越少,甚至沒有妄念了,身心皆亡,只剩這一個亮光,心燈明朗而得「止」,這是有意想像造出來的「觀」。念佛號、持咒語,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句佛號或一個咒語,就如同是麵粉一樣,麵粉上有一點水,麵粉慢慢裹攏來,轉呀轉地,最終把所有的麵粉裹在這一點上,就得「止」,這是初步的「觀」,叫作「觀想」,是想出來的,不是亂想造出了的,亂想就出毛病了。

  八萬四千法門,初步都要得「止」。所以在準提法的「生起次第」,就是無中生有,就是要把它觀成功。我不是告訴你們,修普賢行願,每個佛前都有我,每個我前都有佛,千百億的化身,這不是一念觀出了的嗎?你們做到沒有?(有人答:沒有。)當然沒有做到,因為你心裡沒有得「止」,就沒有那麼大的功力。那麼你說,那麼多怎麼觀得起來呢?現在我告訴你,那麼多都觀得起來。我問你,你一餐吃幾碗飯,(有人答:不到一碗。),那一碗飯有多少米呢?(答:不知道)看!你不是一下就觀起來了,那麼多米,不是很容易。同樣地,十方三世都有佛,每位佛前都有我,這個境界,一下就來了,但是你觀出來,要把它定住,就得「止」了,幌一下就跑掉了,那個是妄念,都在生滅中,還修個什麼?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就是這個道理,「一心不亂」就是「止」。四禪八定中的初禪,是離生喜樂,離什麼?世間法、身心好像都沒有了,就是這一點,自然得喜得樂,最好連喜樂都不要了,不隨身心去轉。看到一個境界,就動心了,色、受、想、行、識都沒有得「止」,氣脈一動,你就搖了,被受陰給拉住了,本觀的「止」,已經離開本位了。那你說,你看到一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對的,你頭腦沒有渾不清楚,不錯,但你已被想陰拉走了,你雖沒有亂,但你讓它作了主,而你作了賓了嘛!你隨它轉了,賓就作主了,你要做到主中主,不作賓中賓。曹洞宗有云:「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不隨五陰而跑。如果,跟著五陰、妄境跑,身體、氣脈也都成了妄境了,一般就入魔了,然後,自以為得了神通,就亂來了,距離「菩提」就越來越遠了,如此不修還好,本來再修幾生可以得道的,如果向外這樣一跑,幾百生幾千生就轉下去了,不能得「止」。

  所以教你們身、口、意三業專一修準提法,先管好唸誦,唸誦好了,並不聽聲音了,唸到後來,不論有唸無唸,這個心念就這在一念上,乃至沒有唸咒時,這個咒子仍在這裡,自然在念,不再管這個咒語,觀想咒語,心氣合一專一了,就能得「止」、得「觀」,真空妙有。念咒子是有生滅心,但是我讓它不生滅,止在這一點,一刀砍下來,使它輪迴斷了,抓不住了,你做到了嗎?依這樣修法,佛法有望了。然後「正觀」來了,般若正觀,你得止的時候,自己曉得,這一點亮點也好,蓮花也好,是我自己觀出來的,我要它定住,然而,那個知道我定住的那個「能」還在,那個是「正觀」,不是由分別心來的,這就是「大止觀」了。

  你們現在這麼多天以來,都被咒語困住了,但是咒語的真正密義,與佛母的密義為何?準提佛母的密義,也就是十方諸佛與眾生同一的密義,而這個「密」在那裡?就在你自己這裡,要把這個搞清楚。現今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我把這個「密」布施給出來,也可說是供養了你們,把真正的佛法告訴你們,密宗就是顯教,顯教就是密宗。教你們唸咒,是要把業習調整了、消除了,身心清淨了,就得「止」、「觀」,唸咒唸得身、口、意專一了,忘我忘身,既然忘我忘身了,還有什麼境界?就「止」、「觀」,這就是菩提正修之路。

  你們觀準提佛母,觀起來了沒有?依照儀軌的次序,上師、佛母與我合一,我就是準提佛母,心中現月輪,口中唸咒,唸什麼咒?唸我自己的咒,我與諸佛是無二無別,提得起,就是專一在這一念,放得下,就是這一念也沒有,法界同體。如此修去,哪有不成道的?

--------

  今天晚上到明天清晨,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你們好好修持,自然會有感應。以三業來修,尤其是「觀想」,專一清淨,不要困在音聲上,一定要觀想,觀不起來?怎麼觀不起來?那麼簡單都觀不起來?你只要觀準提佛母這個影像而已,這個像就擺在這裡給你看的,你想情人,一想就起來了,那麼方便。當然你沒有那麼清楚,只是一個影像就可以了,再不然,你就觀一個明點,這個亮光,把這個油燈的影像留住在心中,就可以了,能把這個影像觀成一個字輪或一個梵文的「嗡」字,就更好了,如觀不出來,就觀一個亮光在心中,不過要注意啊!這個「心」,不一定在自己的心窩啊,如果身體都忘掉了,與心窩部位平行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心嘛!懂了沒有?在這個境界上,唸誦歸唸誦,重點是這個「觀」,「止」在這個觀想上。可是不能抓得很緊,也不能放鬆,要不急不慢、不緊不鬆、不來不去、不動不搖,也不生不滅。
……
(一節準提咒共修…)
  (咚一聲,共修停止…)就在這一聲切斷了,而觀想的意境,沒有被切斷,要如此修「止」,要如此修「定」。再次提醒大家,從今天起,正修「止、觀」,準提法如果都能像今天下午一樣的修去,沒有不成就的。首要還在「止、觀」上,過去告訴你們,唸咒投入音聲海中──觀音法門,那是「止觀」的加行。唸到一念定住,不會受五陰的干擾,不會受情緒妄想的牽制,就以觀音法門來講,可以慢慢「入流」了,入了法性之流,下一步,再談「入流亡所」。這是正修之路。

「生起次第」、「性空緣起」

  意業觀想專一,如如不動。從明天開始,修一堂、唸一堂,唸也在修止觀,然後,一切唸誦不出聲,在「止觀」觀想中定住,這樣一定要把「生起次第」修成,唸誦的一堂,用普通的話來講,就是修止、靜。這就是「大止觀」的修行法門,同時也可以說是「禪、密雙修」,當然,這不是指「禪宗」,而是「禪定」。內發,始終不離於止觀,觀想成就,專一不變。從明天起,「禪、密雙修」,「大止觀」的修法,也是真正密法的「生起次第」。所謂「生起次第」,是要把無始劫來,身、口、意三業貪瞋癡的習氣,轉化了,轉成清淨的「止、定」之力量與觀想的成就。所以叫「生起次第」,重新生起,有如平地起風雷,赤手空拳,從無到有,再站起來,一點一點的功夫累積,由「性空」裡頭起「緣起」,「空性」生起「緣起」的「幻有」,也就是「妙有」,在此「止」住。

生死作主與「了生死」

  假如,「生起次第」能修成這一步,觀想有成就,先不要說以後的大徹大悟而成佛了,就是在臨終之時,色身壞了,一念專「止」,一切唸誦的止觀配合,到那個時候,色身雖然壞了,而這個觀念,觀想「止」的境界還在,所有的準提修法、念咒,都囊括其內,一念萬念,一含一切,一個法門包含了百千萬億的法門,百千萬億的法門歸在一法,如果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在這個境界上,不用分別心的一動念,就去了,或是要往生諸佛的十方淨土,乃至人中再來,再繼續修持,就在這一念,絕對可以作主了。生死可以作主,還不能算是「了生死」,徹底「了生死」就是成佛。不要小看生死能作主,不容易喔!生死能作主的人,在活著的時候,一切生病痛苦來時,不受其礙了,把這個四大色身現世與世世的業報,都還完了,「了去業債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永嘉禪師),可是自己的正觀、正念,如如不動。活到時,雖然有病、有痛、有災難,還是快快樂樂,走的時候,不麻煩別人,不拖累自己,說再見就再見了,就有這個定力。這不算是「了生死」,但要做到如此,也非常之難,修行人那麼多,無論顯教、密教中,又有幾人能如此呢?
……
空心靜坐,不得成就

  身、口、意三業相應,瑜伽唸誦,意境上,觀點一念清明,既不昏沈,也不散亂,不迎不拒,不要用力,不要不管。萬事不管,永遠放下,空心靜坐,永遠不會成就。所謂「正止、正觀」,意識中的一念清明的影像現前,而分別妄想也用不著去除它,提此正命、正思維、正觀想,一切都明白,而中心這一點,不搖不動、不去不來、不迎不拒,如此是為,初修禪定「正定」、「真止」。然後,才能談到「不散亂」也「不昏沈」,只要一落昏沈,這一點觀想,就不能起來了,一落散亂,它就跑了,要既不散亂也不昏沈,一念清淨。耳朵不要向外面聽,轉回來就在那一念上。這樣修持,就進入「初禪」;就密宗而言,這就是「生起次第」的生起萌芽;在道家,這就是「丹頭一點,靈丹一點,…」,名稱不同而已。平常把空心靜坐當成清淨,是錯誤的,那只是練習「定」,打坐而已。如果觀不起來,因為你太用力、用意去觀,所以觀不起來。
………
禪宗捨相,密法執相

  這次的修法,你們自動要求共修準提法四十九天,昨天期滿。這是給你們大家初步發心修法的經驗。也可以說是一種修持佛法漸修法門的實驗。在這四十九天當中,你們大家都很有成績。所謂成績就是把準提咒唸滿十萬遍左右,也許有些人多一點,有些人少一點,有些人根本在散心中修,絕對的專修根本沒有。至於帶髮修行的居士們更談不上,講句老實話,無非湊湊熱鬧,一時興趣而已。有人問,持咒修密法同顯教,尤其同禪宗,為什麼一個非常著相,一個完全捨相?為什麼持咒要計較數字?很多人自作聰明,認為只要散心唸,專誠就可以了,不需要計較數字,又不是做生意!這個理論很高,事實上不全對,那麼一個是著相,一個是捨相,究竟那個對呢?

  不著相是以契合菩提道的道體而言,譬如虛空,不著萬象。其實修密法等一切漸修法門,都是修「有」法。「有」也譬如虛空,虛空能生萬有,含藏萬有,「有」是空的「用」,「空」是有的「體」。「有」法有相就有數。

  現在我們回來探討四十九天修持的狀況。剛才講過,你們除了唸誦在數字上稍稍有點基礎(十萬遍的基礎),嚴格而言,其他都談不上,而修持準提法或密宗的見地,更談不上;在感應上也只是稍稍有點而已,為什麼沒有大的感應呢?你們自己問問自心,不要問我,也不要問佛,不要問本尊好像沒有愛你,只問你的心境修持如何?有沒有專誠?所謂真心專誠便能得止了,止於準提法心口意業的專一境界。而在此種專一的境界上,真的得止了,則相似於得定,如呆如痴,像個傻瓜一樣,而不真傻,因為六根不外用,安安穩穩地收回了,止於統合專一的境界。

沒有漸修,焉得頓悟

  你們特別要注意這一句話,譬如我們引用古代禪宗祖師所說的:「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個參禪的話頭。參禪是直取菩提,證得萬法的根本,所以要用心參一個話頭。但修行不等於參禪,一般修行是漸修,一步一步的。那你說我不如走頓悟的路線,何必漸修呢?要知道所有的頓悟都從漸修來的,沒有漸修,就沒有頓悟。漸修要積功累德,並趨於「萬法歸一」,歸在你專修準提法的觀想,等身口意專一了,才能得定;能得定才談得上解脫,不然都是口頭禪。

  即使把「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都參通了,大徹大悟了,那麼他以後修不修呢?最高明的最平凡,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大家修行還是要從基礎做起,要了脫生死,要生來死去得到自由自在,你非修「定」不可。所以平常教你們注意呀!六度萬行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前奏加行的功夫,先修福報,福報夠了;禪定,禪定夠了;才有般若。小乘法門談「戒定慧」,「定」在中間,沒有定,沒有真正的戒,沒有定,沒有真正的慧。而且我再三講過,尤其在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幾乎所有修佛修道都是口頭禪,嘴巴講起來高明的很,功夫一點都沒有。

開口、金剛、瑜伽,唸誦要領如一

  前天我講了,從今天開始起,你們要繼續修行,也徵求過大家的意見,希望如此。但是看到你們的唸誦還不得力。譬如比較真正用功唸誦的,喉嚨就吃不消;較為姑息自己的,認為自己用不著那麼吃力,不全身投入,喉嚨當然好些,你們這兩種情況看來都蠻可憐!

  持咒有三種唸法,金剛唸誦,普通的開口唸誦,和瑜伽念誦。三種唸誦,都要曉得調氣,調氣就是調心。可是你們始終對調氣唸誦的法門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這就是你的業障。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份的氣脈很難通,自己對於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的唸誦,根本沒有得到要領;乃至很多人都是輕聲唸,怕把喉嚨唸啞了,不肯投身進去,這都是懈怠、取巧,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只要心念就好了,何必出聲呢?也是姑息。

  我一再告訴你們,開口唸誦等於在修氣、修脈,要想轉這個色身的果報、業報,非唸不可。但是看到你們受不了的情形,頗有可憐之感。因此我一念慈悲心起,算了!從今天起,一個鐘頭唸誦,一個鐘頭不唸。不唸幹什麼?改為瑜伽念誦,瑜伽念就是心念,也是默念。意要觀想,都攝六根,耳根回轉來,眼根回轉來,你身心的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才能得止。瑜伽念誦也在念呀!不是不念。而表面上叫做參禪,這個裏頭也可等於同時修慧,也就是與參禪合一的。即是觀照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忘卻身軀,不要一定放在心窩子、乳房中間,或是喉嚨、頭腦裏頭,不要在身上轉。而是以我們身體的心臟部份、喉嚨部份、頭輪部份,大概作一標準而已,如果你能洒然一放,與虛空合一,盡法界遍十方,同聲一念,那可好呀!你做得到嗎?做到就融化了身心。然後觀照同時,那就是密,也就是禪。即觀即照,即照即觀。即觀照,即是止、即是觀。你能做到嗎?真能做到就不得了了,就好了。

心氣合一,打開脈輪

  這次的進修,我美其名為「禪密雙運」,禪密合修,同時進行。這是一個法門,不是兩個,但是要靠你的智慧。還有大家要注意的,今天重新宣佈,現在仍在準提法會中,並不同以前你們寒假的參禪打坐,咒語不唸的時候,並不是放下,而是瑜伽念誦,心念還是一樣,念誦的數字照樣要聯上去合併計算的。

  再說,唸誦與唱唸,除了普通的節拍以外,這裏主要的就是教你們心氣合一的方法,依之而行,如果真有人唸到此一狀況,持誦一個鐘頭或半個鐘頭,那便獲益很大,身心的病痛能夠逐一卻除。可是我坐在這裏,聽你們一個個的聲音,轉了一圈聽過來,沒有人到達這境界的。如此,不要說氣脈的脈結(結使)打不開,就是心念的結使貪、瞋、癡、慢、疑、見思惑的結使也打不開。所謂頂輪的脈、喉輪的脈,真的打開了,效果就來。真的你的頂輪的脈打開了,喉輪的脈打開了,那麼心輪、大樂輪(丹田)等氣脈整個都全部可打開。這個道理要好好參究。

  大家唸誦的時候,要怎麼樣才能心氣合一,打開脈輪,使氣脈歸一呢?我一再告訴你們,要一口氣一口氣的唸。單獨唸誦時可以自由唱唸,而團體共修卻不能不作規定,不然會變得亂糟糟的。我不是給你們講過,唱唸不是在唱歌,你可以不管節拍的問題;而團體的唸誦有節奏,有法器配合,雖有節拍的問題,但同你心氣合一也沒有妨礙,自自然然就配合上了嗎!聲音接不上時,只要意識中間有一絲連到就行了,可是你們全堂裏頭,幾乎沒有人做到,這就是所謂的功夫了。偶然也有一位兩位或者半位捏到訣竅,一開口音聲就不同了。自然的,在這一點,你們真要慚愧。

  到現在所謂一口氣一口氣的唸誦,你們始終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如果真正體會到,一開口唸誦,已經沒有雜想,絕對沒有妄念了,自然心氣合一,而且感到身心皆空,與法界同體。一開口就做到了嘛!「南……無……」(師作示範),身體沒有了,也沒有所謂音聲什麼的。「南…無…薩…哆…喃…」身心自然空了。那麼為什麼注重一口氣一口氣的唸?為的是要使你們內心的氣脈打開。所以前一階段特別要大家開口唸,不要金剛唸,因為你們還沒有資格做金剛唸誦。老實講,金剛唸誦也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的唸,一身百千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唸,身心全投進去了。開口唸也是這個道理。「南無薩哆喃三藐三菩陀……嗡部林」儘量舌頭在彈動,唇齒小動。「南無……」(師再示範)一下就聲氣合一了,嘴巴自然懶得動,那是因為聲氣向內歸一了。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的注意,尤其這次繼續四十九天後的唸誦修持,更要特別注意。

貪圖舒服,易落昏沉

  再三告訴你們,身體的障礙、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氣,所謂習氣也是一口氣,習氣不能轉化即是氣質不能轉化。氣質是個真的東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愛、慾、業力就難克服。這所謂的「氣」,不是呼吸之氣,但是現在要轉化它,倒先要從呼吸之氣開始練起,這一點特別慎重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因達不到唸誦的要求,便默然靜坐,不肯用心,提不起正念,身口意觀想的念頭都沒有,那就是的大昏沈。你要曉得昏沈的果報是什麼?小則畜生道,大則地獄道,是陰暗的。很多畜生,尤其愈低等的,大部份時間都在昏沈中、在睡眠中,也就是在冬眠狀態中。

  動物有冬眠,人也有冬眠,氣候一冷,你就容易打坐了。但打坐豈是這麼容易?往往你天冷打坐,覺得很清靜、很舒服,那是細昏沈,一種變相的冬眠狀態。氣候太熱也會昏沈,一個是陰的,一個是陽的。冬天的昏沈好像靜坐一樣,實際上是種不折不扣的冬眠狀態,它是內歛的;天氣太熱的昏沈它是外放的、消耗的,在這個時候,雖然坐著不念,寧可微微張開眼睛,不要落在昏沈中。要真修持的話,身口意的觀想要清明,不清明時,對付昏沈的辦法之一是閉氣。閉氣不是寶瓶氣,雖差不多,實則有別,要注意。氣一閉精神就來了,然後衝出去。

  再說昏沈的現象,是身心兩方面的,有了身體就有昏沈。你在靜坐中不執守身體內部,那裏在難過也不管,那裏氣不通也不管,你從頂門上一衝就出去了,與虛空合一。準提儀軌的修法,我不是把法本交給你們了嗎?最後一衝與虛空合一,「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也無虛空之量可得」,你們學過沒有?法本看過沒有?(同學們答有)為什麼不求證?還是守在色身內胡搞!怎麼不去參呢?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很多學佛的人都躲在色殼子裏搞,口口聲聲四大皆空,全是妄語。你那裏空得掉、衝得出來?等於黃龍禪師罵呂純陽祖師,原來是個守屍鬼!所以教你修白骨觀、死觀,兩腿一盤坐在這裏,這個屍體幾十斤臭肉一擺,身心內外皆空,我與虛空合一,還管你這一堆死肉幹嗎?這個氣魄都沒有,如何學佛?假使有這個氣魄,你們的念誦就很容易到達昨天講《楞嚴經》上,文殊菩薩說到普賢菩薩的那個修法。那四句怎麼說?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非得「生於大因力」不可。為什麼你們不能入?這不就明明白白了嗎!你們又學佛、又出家,已不算初心了;而這些居士們一天到晚阿彌陀佛,唸咒子,現在跑來這裏趕場一樣,也不能說是初心,至少在這裏已修了四十九天了,等於四十九個大劫了,為什麼不能入呀?因為你們不能入,所以「云何獲圓通」?假使能入那個「心聞洞十方」的境界,你早已進入普賢菩薩的行願海去了,所以要「生於大因力」,發起真正學佛的大願心啊!

  今天再給你們講瑜伽念誦的道理,要搞清楚,好好體會。現在靜下來的時候,並不是叫你參禪。「心聞洞十方」,進入這個三昧,就不是初心了。假使能夠入,當然獲圓通。文殊菩薩已經說得很清楚,問你自己,云何獲圓通?大家正在修學,想證得菩提,就要細心參究。觀音法門從耳根入,到了普賢法門,亦同耳根有關連,聞性在心,這一旨要已透露了「楞嚴經」是無上的密宗。

荊棘林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你看佛說法五處放光,五次放光每次不同。你念誦的音聲只要打通那一輪,都能體會到個中道理的。不要說我坐在這裏,心空一念就好了,萬緣不起,那是大昏沈;即使做到完全「空」了,也不過是小乘的果位,因為你那個空還是意識現量的一個境界。那麼,我說「有」呢?也是意識現量的境界。所以永嘉禪師告訴過我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誡我們修行的道理:「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一落了空,轉身很難。

音聲氣機內裡轉,身心健旺得自在

  (師又唸誦準提咒數遍以作示範)
  所謂金剛唸誦如此──唇齒不動,音聲、氣脈在裏面唸,完全融在一片音聲氣海裏,這個裏面就是指你的色殼子。所以用不著修氣脈,氣脈自然都開了。但是我們唸誦不在求氣脈開,在求專一得「止」,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一樣的道理。唸誦咒語,當然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止」,性空緣起,止觀觀想,心氣合一,身心合一,再三提醒你們,要去體會。唸誦、觀想成就,法身、報身都會成就。唸誦要好好去修持、體會,假定你一口氣一口氣地金剛唸誦唸好了,什麼叫金剛呢?堅固就是金剛,不變、自然,自然就是唸誦到氣完全歸元了。譬如你的胸口部位不舒服,一口氣一口氣地唸誦,自然就會把那不舒服地方的氣唸通了,氣一路下沉而歸元。下沉是以身體作標準,聲音由喉嚨發至後腦,氣是一路下沉的,準提佛母與諸佛、上師給你自頂上灌頂下來,只要不是開口散心的唸誦,氣就會一節一節的低沉下來,唸誦到身體已經沒有五臟六腑的感覺,整個身體內部,有如琉璃體,而這個琉璃體充滿了氣,這個氣不是空氣的氣,而是一股力量,一個光、一個能,充滿內部。以女性而言,自喉輪、心輪(心窩)以下至臍輪,都充滿了氣,前陰與後陰的口就封住了,封住了氣就充滿,氣就慢慢到達腳底心,身體會自然挺直了,彎腰駝背,就代表氣不足,氣充滿了,發出的聲音皆是由來自丹田的氣所發出來的,先由喉而達後腦至頭頂,身心自然沒有妄想、雜念,不須你有意去除它們,也就是唯識所講的「去爛留純」,也可以說是「去濁留清」了。

  有時你們似乎唸得很好,一聽,還是散亂心,都散在喉嚨外,沒有心氣合一,心氣合一了,內部就越來越充滿,胃內的食物消化完了,由於充滿了,也不會餓,要吃、不吃都可以,如吃也可吃很多,吃脹了,一唸就化掉了,連這一點功夫都沒有體會到,怎麼修啊?

  (師又唸咒示範…)
  自然嘴唇牙齒都不動了,口水滿嘴都來不及吞,這就是甘露灌頂下來了,氣往下沉,心平氣合。(師又唸咒示範…),這樣一口氣一口氣唸,同你練九節佛風一樣。唸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了,沒有了,還在唸;最後放鬆,自然吸氣,充滿了再開始唸,比你練九節佛風,什麼氣功都有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原來坐不住,氣脈唸好了,一直唸到下面氣通了,自然經過屁股那裏,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開了,到了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頭都在發樂,就不會坐不住了。氣通了,一身都暖和了,甚至想脫衣服才好哩!而最好連所穿衣服都沒有感覺,也沒有身體的感覺,完全在一片音聲海中,音聲海是什麼?──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後法界同聲,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與我合一的心海中。

  (師又唸咒示範…)
  要知道這樣一口氣、一囗氣的唸誦,嘴巴不會發乾的,稍微有點感冒,這樣一唸,出身汗就好了,都化掉了。精神不好的,待精氣神一充滿,當然好了。乃至腸胃不通也會走通了,心臟不好也會打通了,肺部不清也能清理了,這些都是附帶的功能,目的不在醫病。

  釋迦牟尼佛不是傳下來有禪定修氣治病的法門嗎?你們一出家了,就是佛的弟子,這都不會,彎腰駝背地坐在那裏窮嚷,聲音再大,有什麼用?幾十個大破鑼,一聽便知不是修持人的聲音。真修持人的聲音,句句從胸襟中流出,每個音聲從丹田發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

  道家的莊子也曾經說過:「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普通人的呼吸到胸部肺部為止,得道的人卻從腳底心發出來。你不要說丹田在人的肚臍下一寸三分,誰去量過?是有這個道理,但一寸三分究竟在那裏?這些我都講了,但你們不要去管它,不要著這個相,氣自然通了,充滿了。

心隨五陰走,立落於下乘


  注意啊!現在只是試試看,還沒有確定,給你們一堂唸誦,另一堂靜下來瑜伽念。心聞在念,氣脈在身體的裏頭動,發生動搖現象,可以讓它動一下,不讓它動也可以。這些自己應該懂得收放自如,恰到好處,要曉得我的一念跟到受陰在跑,所以它才會動;如果念不跟到感覺跑,這個身體坐在那裏,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沒有了,化光了,等於一個虛架子,一層很薄的煙霧一樣,包著身體,內外都是光明,都是氣,哪裏會動?不動了。我不理會你這個受陰,不管你酸也好,痛也好,麻也好,脹也好,舒服也好,連舒服也不管。你覺得舒服好啊?一沉溺這個享受的滋味,你就被受陰所困,色、受、想、行、識不能解脫,怎麼行呢?千萬不要被受陰困住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因為你們不能得定,氣脈不能通,不能解脫色身,所以修禪定要你先得喜得樂。先發起樂,再得喜,那也是為了打破受陰,打破這報身中的業力。這是以楔出楔的道埋,拿這顆釘子去除那一顆釘子,最後再把它拔掉。所以一再告訴你們,儘管在修持密法,唸準提咒,道理還是要參究呀!

  就如剛才這樣,慢慢有點體會地修進去。敲鍵槌的人要修得好的人來擔任,一個音聲接一個音聲,永遠是這樣,雖然密集,但不是快,不忙、不快、不慢、不急,就是這樣,自然進入由觀音菩薩的耳根法門,到達普賢菩薩的境界──「心聞洞十方」,自然可以得此大因之力,身心一天一天的健康起來,定慧等持也就到了。我希望你們此次真正的進入,這要看你們自己的福報了。好吧!開始唸誦吧!
………
配合觀音法門,勉稱「禪密雙修」

  一堂開口唸誦,一堂瑜伽念誦,瑜伽念不是靜坐,是內在的音聲,聲聲在念,並不是要你參禪或做別的,瑜伽念還是在修準提法,因為靜下來,比較接近於禪定,瑜伽與禪定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們勉強稱之為「禪密雙修」的方法。實際上,我們的重點還在準提法上,這一點,大家千萬要搞清楚,尤其正好我們正好講到《楞嚴經》觀世音的法門,配合在一起,配合好了,才是真正的「禪密雙修」,也是真正的參禪、學佛、學法、成就的道理。

  唸誦的妙用很多,總而言之,不論是開口唸、金剛唸或瑜伽念,都要一氣一氣地唸,一氣一氣方法要懂得,鼻子吸氣,不是用嘴,也不是一口氣唸完了就停了,一口氣唸完了也可以連續,待你修持有術,有了經驗,好幾口氣也可連下去唸,中間可以吸氣,如此就能達到「心氣合一」的定境。重點就是「觀音」的道理,《楞嚴經》在觀音菩薩的「四無量心」,講到「旋復」,旋轉的旋,恢復的復,「旋復」初步的道理,一定要把聽覺、元性,耳根的元性返轉回來,不向外伸。真能唸到一口氣一口氣專一的人,無所謂唸,也無所謂不唸,實際上在唸,中間沒有雜念、妄想,只有音聲、咒語,甚至回轉來只聽到自己的音聲咒語,旁邊人在唸,根本沒有管,這樣才能旋復到專一。當然,能夠唸到這個程度,還是最初步的,以觀世音菩薩的說法,這樣只能算是「入流」的初步了,真做到「入流」的初步,也是不得了了。你們不要被教理所困,要去求證,真修到音聲「旋復」回轉來,一氣一氣,一心一念,沒有雜念妄想,身心的健康是沒有問題的了,自己也會曉得,身體內部每一關節每一氣脈,都被震開了,開到最後,身心是絕對健康了,無病痛了,而心念絕對專一而得止,止於音聲瑜伽。「入流亡所」,亡掉所唸、非所唸,不是沒有在唸,如此,修持才能得力。所以,不管是在動中或靜中,開口唸誦或瑜伽默念,不要中斷了咒語,咒語音聲沒有斷,晝夜精進,才有希望。

  這些天來,少部份的同學,得到了這個修持的要領,但是心氣還沒有完全歸元,以《楞嚴經》在觀音菩薩的「四無量心」來說,沒有歸元,就是還沒有「旋復」,心氣還會寧靜下去,真能得到心氣歸元,到達「旋復」的境界,還不多。其他的同學,不能說沒有進步,一般只能說,你們的唸誦比較熟練了一點,心氣還沒合一,所以進入觀音法門音聲的道理,還沒有變動呢!如果真有心得,應是冷暖自知,不但你自知,而指導你的人,也看得很清楚。你唸誦的聲音與一切都會轉變了,轉變一分身心的境界,就免除了一分業力的污染,也就進得了一分菩提境相,這是不能自欺的,也無法騙人。你們一定要努力精進,同時,道理也要參透喔!不是蠻幹,也不是籠統(馬馬虎虎),有如調琴弦,太鬆了,彈不出聲,太緊了,琴弦斷了。

祈願他力加持,自得感應道交


  修準提法門等於修淨土一樣的理由,要在意識的根上,要在心願的心力上,帶到祈求、祈禱本尊佛母與諸佛加持的心願,要有這麼一個願望。不是說自己唸得很好,就覺得這就是參禪,就是止觀,此與密法持咒有所出入了,這也是修密法與參禪,同中有異的地方,如果沒有祈求他力加持的心願,就會變得在修「止觀」了,也不是說它不對,只是與本修法門就有了差別,如何差別?在因地上有了差別,由於見地與認知不清楚,則果地上也有差別,所得到的層級也不同。

  所以,千萬不要只借用咒語,作為繫心一緣的作用,那是修禪定,如果能繫心一緣而能得止,那是修止觀,這種修法,念佛也可以,唸咒或其他都可以,但在修密法的本位來講,你如果功德大、智慧大,帶著修止觀、禪定也行,然而,還是要帶到心願的力量祈求他力,求本尊、佛母、諸佛菩薩加持的作用,所謂有求必應,感應道交,要求感應道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須注意戒、定、慧的配合,一定會得到他力(佛力)的交感。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4afa0e0101b0em.html#commonComment

-1


相關主題:
南公上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viewthread.php?tid=1733


南公上師·『1997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之開示』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viewthread.php?tid=1170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老師說:唯識大綱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 (遼寧讀者根據 南老師講述的《楞嚴經講座》錄音整理,雖經多位有心者校對,限於能力水平,恐有差錯,但閲讀錄音 . ...


查看